

《诗意的觉醒与精神的还乡》
——解析现代边塞诗人小虎《灵魂的简与繁》的文明根性
作者:纪金水(西北民族大学教授)
播音:海的女儿

站在河西走廊的月光里读这首诗,我听见了盛唐边塞诗的铜琶铁板,正与后工业时代的电子节拍悄然共振。小虎以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漫游为经,以西部山河的亘古苍茫为纬,在敦煌经卷与兰州拉面的褶皱里,编织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灵魂锦缎。
诗人开篇便显露出对边塞诗传统的化用智慧。当"乌鞘岭变成白头翁"的意象升起时,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的雄浑气韵已然化作生命哲学的隐喻。那方被搁置的洮砚,既是搁浅的书法狂草,更是对古典诗学范式有意识的疏离——诗人选择用《读者》杂志的现代性文本,在雪原这张"莫大的白宣纸"上书写新的文化符码。这种创作姿态,令人想起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的即兴,却在智能手机的时代获得了更丰沛的阐释空间。

诗中物象的并置充满文明对话的张力。"辣子油烫红的牛大碗"与"涅槃中笑出灵魂的简与繁"的互文,恰似莫高窟壁画里飞天与牧羊人的共舞。诗人将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悲壮,转化为"拐杖伫立的守望"这般存在主义凝视,让祁连积雪在羊汤沸腾的热气中,蒸腾出生命原初的哲思。这种对边塞诗精神内核的现代转译,使"雪压祁连松"的凛冽与"风梳左公柳"的柔婉,在碳素笔与触控屏的交界处达成美学平衡。
最动人心魄的是诗中"简与繁"的辩证交响。当诗人将"中国足球总是输在脚下"的集体焦虑,与"抚摸天鹅羽毛"的私密体验并置时,暴露出一个民族精神图谱的裂变与重生。"木鱼声里的鼠标点击"这等超现实意象,实则是禅宗公案在数字时代的回响——恰如王维"行到水穷处"的顿悟,在光纤电缆中延展出新的证道空间。而"梧桐黄叶里的乡愁"与"裹山银装"的视觉对位,令我想起李颀"野云万里无城郭"的苍茫,此刻却化作二维码般的精神图腾。

全诗最精妙的艺术创造,在于将边塞诗传统的"苦寒美学"转化为"淬火哲学"。"夕阳无限美"的黄昏意象,既延续了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放达,又在"羊肉高汤沸腾"的物质性书写中,熬煮出存在主义的浓香。这种从边塞风骨到生命本味的转化,使"踏雪寻梅"的古典意境,最终升华为"灵魂简繁自足"的现代性觉悟。
作为见证过当代诗歌几十年流变的诗歌爱好者,我在小虎的文本中看到了汉语新诗的重要突破。当那些被过度书写的西部意象,在"素靥青衣"的现代性解构中重获新生,我们终于触摸到边塞诗传统在21世纪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对仗工整的仿古赝品,而是将文明基因编码于当代经验的精神还乡。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首诗句:"汉长城坍塌的夯土里/正生长出钢铁的根系",此刻在小虎的诗中,让我们欣喜地看见了这些根系绽放的繁花。

《灵魂的简与繁》
作者:小虎
当乌鞘岭
变成白头翁的时候
你把洮砚下的狂楷
先撩到一边去
哪怕拖上一双踏拉板
把清早
辣子油烫红的牛大碗放馊
带上一本《读者》
到乡下的雪地里走走
莫大的白宣纸
还有柿子塬上的零丁红
等着你去联想写生
你是否惊叹
踩在冰花上的脚不再乍寒
因为
这种冗实的悟道
用久蕴的炽烈
陶冶了一个夏天一季秋
因为
踏雪有痕在玲珑中
只有平心静气
才能猎取梅花浮动的暗香
再不要去
瞧云的闲淡迷惑
再不要去
探菊的妩媚恋霜
去看太阳
明媚的那个正午
梅朵樱功发汗
雪花因气蒸飞
你就信步攀高
去抚摸天鹅的羽毛
去裁缝裹山的银装
在夕阳无限美的黄昏里
独倚书窗
画雪压祁连松
描风梳左公柳
⋯⋯
看中国足球总是输在脚下
你却赢在了当下
你读懂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
你领悟了
"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让开锅的羊肉沸腾去吧!
只要你咬紧脱齿的牙关
浓浓的高汤
才是夕阳淬火中的精华
拐杖伫立的守望
才是一生的德善尽美
人性的天象美轮美奂
平淡中赋予你自由志
在字词的寺庙素靥青衣
虔诚的点击灵动的木鱼
暮雪闲踏间做个隐士
在这百年的梧桐黄里
聒醉在故园乡愁的忆梦里
涅槃中笑出灵魂的简与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