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我和我的家乡”主题征文优秀作品评选揭晓。洛阳市偃师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年作家联谊会主席、偃师区“文艺两新”联谊会会长杨道宾撰写的作品《赊店古镇“老味”豆腐脑》荣获全国三等奖。
自2024年3月以来,为展现辉煌成就,致敬伟大祖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我和我的家乡”为主题,面向全社会开展征文活动,通过广大读者和家乡共同成长的时光故事,反映今昔发展变化,传递浓厚家国情怀。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共征集稿件36900余篇。“学习强国”洛阳学习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广大创作者踊跃参与,积极投稿,涌现出一批优质作者及作品,“学习强国”择优在平台发表。近期,“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邀请有关专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总平台上线的1400余篇作品中评选出优秀作品100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60篇,偃师区杨道宾作品《赊店古镇“老味”豆腐脑》荣获三等奖。偃师区仅此一篇作品获奖。 (偃师文联 文/ 李向阳)
杨道宾获奖作品:
《赊店古镇“老味”豆腐脑》
每次回乡,去县城喝碗豆腐脑,是我必需的消费。
不同于传统早餐模式,老家这种豆腐脑是全天供应的,春天提神醒脑,夏日发汗解暑,秋天清肠润肺,冬天暖胃发热,四季我都体验过。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县医院看病,县医院门口可以吃上一碗豆腐脑,是奢侈品。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豆腐脑逐渐成为我日常的消费品。卖豆腐脑的一般是挑一根扁担,一头绑着装豆腐脑的缸子,缸子是蓝色粗陶缸,外边包着一层油布,缸体与油布间则衬入棉花,主要是起到保护缸体和保温的作用。缸盖是木板做的,外边也包裹油布。另一头是一个特制的竹筐,里边放着一个刷碗用的小水桶,一排倒扣着的白瓷碗,一碗白糖。扁担中间穿着两个小板凳。
老家没有吃咸豆腐脑的习惯,所以也都不备料汁。
卖豆腐脑的满大街叫卖,路人随叫随停,这也许跟古镇的特点有关。县城所在地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属于清代全国四大商业重镇之一,河运发达,来往商贩多在此歇脚。卖豆腐脑的全天都在县城的七十二条街、三十六条胡同、九门九寨当中行走。
路人见到卖豆腐脑的,只管吆喝一声,卖家马上在路边停下,先是把担子放稳,不紧不慢地抽出小板凳摆地上,开始起豆腐脑。起豆腐脑的勺子是黄铜的,锃光瓦亮,扁平带把,起时,卖家先把铜勺子在豆腐脑上微按一下,撇出一些水,放入装豆腐脑的碗里转一圈,算是再次净碗了,接下来才开始盛豆腐脑。这个也有讲究,在缸里舀的时候要注意层次,卖家左边舀上一勺,紧接着不能在这个位置舀了,依次往两边扩散着舀。装在碗里要轻放,重了豆腐脑块易碎,身体要保持平衡,不能破坏豆腐脑最初的形状。放碗里讲究层次分明,哪儿低往哪儿放,这样盛出来的豆腐脑能保持在勺子上最初的形状,且满满一碗,显得实在,若是胡乱堆放,则多见空心不实在,下次可能顾客就不在这家吃了。做生意讲究的就是个实诚。
因为是当街叫卖,卖家自然无须选址,随处便可起摊,路人或坐在小板凳上,或端着碗站着喝。喝豆腐脑的多是乡下人,进城赶集,小孩嘴馋,爱吃甜口,在家也喝不到豆腐脑,喝上一碗,也算奢侈一回。大人口渴,喝上一碗,消渴顶饿。最常喝的是老年人,年纪大了,牙不利索,进城一次,总要喝碗豆腐脑解解馋,比吃肉感觉要好。至于喝起来,也没什么讲究,有人坐下来,一勺一勺舀着细细嚼、慢慢咽;也有人一手端着碗,一手叉着腰,都不讲究。
一碗碗老味“豆腐脑”,承载着往昔的生活情怀,勾勒着乡村时光的温暖记忆。岁月蹉跎,童年往事或已隐没于记忆深处,惟有这老味“豆腐脑”依旧在我心间悠然荡漾,如一幅鲜活的画卷。
作者简介:
杨道宾,笔名如生,洛阳市作协会员,偃师区作协副主席、青年作家联谊会主席、偃师区“文艺两新”联谊会会长,偃师区委党校教师。近年来创作散文小说,长于摹画市井百态,抒发生活感悟,展现个人情怀。作品见于《中国作家网》《公民与法治》《牡丹》《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洛风》《西亳新讯》《乡土中原》等报刊杂志、网络平台,陆续发表6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