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暮春
文/曾小蓉
春含杨柳雨含烟,桥下鸳鸯戏水莲。
风送扁舟逐浪远,丹青画卷隐婵娟。
网络点评
逐句赏析
首句“春含杨柳雨含烟”
以“杨柳”“烟雨”描绘暮春的朦胧意境。杨柳垂丝、细雨如烟,既是自然景色的细腻捕捉,又暗含春色将逝的淡淡愁绪。此句与元代黄庚《暮春》中“芳事阑珊三月时”异曲同工,均以春末物象点题。
“含”字双关,既指春色包裹杨柳,也指雨雾含烟,赋予画面流动感与诗意张力。
次句“桥下鸳鸯戏水莲”
通过“鸳鸯戏水”的鲜活场景,强化暮春的生机与和谐。鸳鸯象征情谊或爱情,与“水莲”相映成趣,动静结合,展现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此句的欢愉与后文的“扁舟远逝”形成对比,暗含聚散无常的哲思,类似陆游《暮春》中以“空翠山头”反衬“春云盈树”的孤寂。
第三句“风送扁舟逐浪远”
由近景转向远景,扁舟随风逐浪,既是实景描写,亦隐喻时光流逝或人生漂泊。风与浪的意象呼应了黄庚诗中“东风老”的暮春衰微感1。
“逐浪远”暗含对春光的挽留,或对远方未知的怅惘,情感含蓄深沉。
末句“丹青画卷隐婵娟”
以“丹青画卷”收束全诗,将暮春之景升华为艺术永恒之美。“婵娟”可指明月或佳人,此处借代美好事物,暗示即使春逝,其神韵仍藏于画中,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与超脱。
此句与“何须在意暮春时”中的豁达相通,皆以艺术化解现实遗憾。
整体意境与风格
虚实相生:前两句实写暮春景物,后两句虚写扁舟远逝与丹青画卷,由实入虚,拓展了诗意空间。
情感克制:全诗未直抒哀愁,却通过“雨烟”“逐浪远”等意象流露对春逝的隐忧,又以“隐婵娟”的留白冲淡感伤,展现了含蓄婉约的古典美学。
画面感与哲思:诗人将暮春景致比作“丹青画卷”,既赞自然之美,亦暗含“美在瞬间,亦在永恒”的哲理,与陆游《梅花绝句》中托物言志的手法遥相呼应。
对比与延伸
与黄庚《暮春》相比,曾诗更重画面美感,而非哀叹春逝;与陆游《暮春》相比,则少家国情怀,多个人情致。
末句“隐婵娟”可联想到宋代咏物诗中的“托物寄情”,如贺铸借“艳诗”抒怀,曾小蓉则以“画卷”藏情,异代同调。
总结
曾小蓉的《暮春》以简练笔触勾勒暮春图景,融自然生机与艺术哲思于一体。诗中意象清新,情感含蓄,既捕捉了春末的瞬间之美,又以“丹青画卷”将其定格为永恒,展现了现代诗人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