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老墓前的哀思
作者/葛国顺
今年正月十五日是汪曾祺先生诞辰105周年,去年3月24日我们汪迷部落文学社“寻访汪曾祺足迹北京行”,去北京市石景山风景区福田公墓祭拜汪曾祺的重要行程,以表达对乡贤的敬仰之情。
在汪老墓前祭拜时,我们一行特地将从家乡带来汪老在世喜欢的高邮张氏蒲包肉、盐水鹅、香烟和烧酒。《我的家乡在高邮》音乐声起,大家依次从墓前伫立并作揖鞠躬,让汪老吸上烟,喝上酒,闻上花香,美哉乐哉,同时也以此方式寄托我们“汪迷”无尽的哀思!
汪老虽然离开我们年了,但“汪曾祺热”愈演愈烈。当今,纪念汪老、学习汪老、研究汪老是成为一种潮流,全国“汪学”已经形成两大派系,即“学院派”和“高邮派”,“汪风”势如破竹地推进,好似一股清风吹向中国吹入世界。

让我至今难忘的陪汪老一日,一晃已经过去44年了,那是1981年10月24日上午,汪老阔别故乡42年后的第一次回高邮,在时任高邮县委宣传部通讯报道组组长陆建华的陪同下来我老家川青公社采风。时任公社文化站长的我有幸全程陪同。汪老一路观光,谈兴甚浓,不时问一些有关农民生计的问题,大多是盛赞水乡大好自然风光。中午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具有川青特色的菜肴,如雪花豆腐、川青过桥鱼和一些野味,汪老细细品味,赞不绝口,吃得很开心。当汪老知道我从事基层文化工作时,便鼓励我说,农村广阔天地素材多,创作天地宽,干文化工作也挺有意思。还叮嘱我有机会可以写写芦苇荡斗争。饭后,陆建华转达大家的恳求,请汪老与大家留影,汪老二话没说,闻名中外的汪老,丝毫没有大作家的架子,我们几人便在政府办公楼前的鱼池边站好合影,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瞬间,至今我都收藏着那帧相片。汪老后来在《故乡水》一文中曾提及,汪老说“这两个公社(他同时去过东风公社)的村子我小时候都去过,现在简直一点都认不出来了。”后来,1991年汪老第三次回家乡(也是最后一次),陪同汪老的乡党委书记的史善成任副县长分管农业经济,汪老对家乡抗击了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特地书一联赠与史县长:“良苗亦怀新,素心常如故。”汪老从淙淙思乡的眷恋,引领乡亲晚辈去深深感悟,启迪人们有一颗平常心,以平静的心态,憧憬最高境界,追求未来美好生活。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犹如在昨天,依然列列在目。

汪曾祺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还是出了名的美食家。他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名篇,让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中有了光,以他独有的灵气、他的底气,用他的写作的方式将他对家乡高邮的热爱推向了全国。今天,我们就是要像汪老那样热爱生活,乐于做“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真正让世界充满爱。
2025.3.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