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的土地上寻找希望的火种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陶玉山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动辄会为之震撼的传奇故事。也是一部描写苦难、歌颂人性的书。这儿的“人”特指劳动者。他们勤劳朴实,相互扶持,坚守善念,顽强坚韧。这部书叙事非常朴实走心,不疾不徐却总是能够吸引人不断地读下去。就连描写也很写实,定是作者亲眼所见,而不是为了装饰需要的蜻蜓点水式的想象或描写。读来感觉没有距离感,如同我们在看着乔德一家怎样经历难以想象的艰难的旅程。
因为尺度太大,直击美国当时的黑暗真相,这部书甫一出版,就被许多州封杀,甚至还有人写了一本名为《快乐的葡萄》的书混淆视听。即便如此,这部书还是创造了美国出版史的奇迹,其发行量令人咂舌,同时,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多国媒体争相夸赞,称其为“世纪之书”……这部书为作者斯坦贝克赢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多年来,得到了好多著名作家的好评与赞赏。斯蒂芬·金直言不讳地承认:“我永远也写不出如《愤怒的葡萄》般优美的作品。”丹·布朗公开表白:“斯坦贝克是我的文学英雄,他的描写功力对我影响重大。”哈珀·李认为:“斯坦贝克于美国文学文化意义深远,影响重大,众多当代作家的创作,都受其恩泽。”此言甚重。而《追风筝的人》的作者直接了当地说:“没有《愤怒的葡萄》,就不会有《追风筝的人》。”
小说开头就直入主题。沙尘暴毁了乔德一家的土地,迫使他们放弃了熟悉的生活方式以及很多已沾染上感情色彩的物品离开家乡。他们用破铜烂铁拼装出一辆拖车,堆上所有家当,沿着66号公路,一路向西,前往传说中的葡萄漫山遍野的天堂——加利福利亚州,驶向充满变数、更孕育着希望的未来。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心里总是有一个梦想。“我不知道哪里是天堂,还是地狱。但那里是我们唯一的希望,而我们一定要活下去。”乔德如是说。奋力搏一把,使得活下去的希望能够变为现实,让乔德一家在这趟3千公里的漫长旅程里,经历了很多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些事情很残酷,很痛苦;也有一些际遇是如此感动他们,让他们在心灰意冷的时候,给了他们重燃活下去的信心。贯穿始终的阶级对立意识,随着穷人之间的友情而加强。“在你需要帮助时,永远只有穷人才会伸出援手。”由此而言,《愤怒的葡萄》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是血泪中讲述的故事。采用的是时代叙事和个人叙事交替讲述的方式,读来非常易懂。随着阅读深入,让我们明白了人只有耗尽了所有的期待,别无指望,才会万念俱灰。这部书描写了在经济大萧条时代,普通人的梦想、虚伪和荒诞。它是对社会不公的有力控诉,是对人性光辉的深情赞歌。读了这部书,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好书的力量,只有在现实中得到互证,才会爆发出来。当生活毫无指望,那唯一的希望就是两手空空,却内心坚韧的自己。真正的尊严是不请自来的。它来自于一个人的承受力。苦难之中,尊严成为一个人的最后武器。别无他法,在绝望的土地上寻找希望的火种成了一种必然,一种活下去的唯一选择。
“愤怒的葡萄”这个书名寓意深远。一方面它象征着导致农民破产的直接原因——水果丰收却价格低廉,使得农民忙碌了一年的收入连成本都无法覆盖,陷入破产的境地;另一方面,它代表着农民在困境中的觉醒与抗争。“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这部小说深刻地描绘了无尽的悲剧与悲哀。在书中,苦难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它时刻都在裹挟着你,使得你寸步难行。无尽的苦难在毫无预兆之下接踵而来,逃无所逃。这就像生活中充满了失去,但也正是这些失去,让我们学会了接受自己的渺小;也学会了直面生命的无常。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失去,再失去,这是生命的基础,不可回避。生活中的一切不解与疑惑,都能通过阅读来找到答案。
正因如此,一旦拿起此书,你就会舍不得放下,也舍不得跳过任何一页。作者的文笔之美,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好多描写——无论是风景,场景,还是人物,时常会在毫无准备时,就会触动到身体最柔软的地方,令人心颤不已。那种愉悦、那种享受,只有自己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有时看到描写太绝望、太残酷,尤其是乔德一家去农场找工作,那些没有人味儿的农场主就像趁火打劫一样,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地故意将工钱压到低得不能再低。因为他们知道,再低,乔德一家也得接受。他们得靠工钱生活啊。简直难以想象,让人痛恨不已,心如刀绞。由此,似乎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说“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这句话的深刻中蕴含的无奈。不得不合上书卷,稳定一下情绪,再继续看下去。而看到了书中描写的生活的悲伤中亦蕴涵隐藏着真善美,也是为他们的偶尔好运而为之喜悦。总有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对此,还有比这部书的结尾更好的诠释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天堂和地狱的传说,而是一个关于希望和生存的故事。面对生活的困境,唯有勇敢才能找到出路。它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能勇敢地像接受自己一样接受任何苦难,就没有什么能够打败我们!
通过广泛阅读,我们知道,文学名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中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人性。虽然时代变了,事情也变了,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了,但人性不会变。我们从文学名著中读到了人性,也就读到了不变的东西。文学和史学不分家,结合史学,即时代背景阅读,无疑更会加深理解、认识,有助于真正读懂,达到我们阅读的目的。
书中的道理和结论,永远都是别人的总结。作为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教诲,以此引导自己在生活中活出自我,则不失为阅读过好书。詹姆斯·伍德说:“小说的魅力在于,它轻轻地请求你相信。”读完这部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所谓的经典,就是那些可以真正有效地参与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和生活中去的伟大作品。读书就是让自己的心灵照镜子的过程。其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一个人的全部会映射在他所阅读的书上。经典最能滋养心灵。多读经典作品,做一个内心阳光的人应该是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的共同愿望。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