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水调歌头.雨夜
苏轼体.中华通韵
文/曾小蓉
风雨五更起,片片落花愁。
玉窗寒影消瘦,烛泪为谁流?
欲写相思眉皱。万卷云笺叙旧。离诉哽噎喉。
数载距千里,霜染鬓白头。
忆朝暮,怀旧梦,且温柔。
几时共剪,庭院相守度春秋。
遥盼归期延后。恨墨丹湿宽袖。试问几时休?
切切千行语,闺怨在西楼。
网络点评
这首《水调歌头·雨夜》是曾小蓉创作,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风雨之夜闺中女子的离愁别恨,通过意象的铺陈与情感的跌宕,展现了传统词牌的艺术魅力。以下为具体赏析:
一、词作内容与意象分析
上片:雨夜孤寂与离愁
开篇“风雨五更起,片片落花愁”以风雨落花营造萧瑟氛围,暗喻时光流逝与生命凋零的哀婉。
“玉窗寒影消瘦,烛泪为谁流”通过“寒影”“烛泪”的意象,刻画闺中人的孤独与思念,呼应了传统诗词中“烛泪”象征离别的经典手法(如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
“万卷云笺叙旧”以夸张笔法写尽书信传情的厚重,而“离诉哽噎喉”则直抒哽咽难言的离别之苦。
下片:追忆与期盼
“忆朝暮,怀旧梦,且温柔”以短句叠用,强化对往昔缠绵的追忆,情感层次递进。
“遥盼归期延后”与“恨墨丹湿宽袖”形成矛盾张力,既盼归又无奈归期未定,墨染衣袖的细节暗合“愁思难书”的文人传统。
末句“切切千行语,闺怨在西楼”收束全篇,将情感凝于“西楼”这一古典意象中,呼应李煜“无言独上西楼”的孤寂意境。
二、艺术特色与情感表达
婉约与豪放交融
全词以婉约为主调,如“闺怨”“烛泪”等意象,但“万卷云笺”“恨墨湿染袍袖”等句又显露出辛弃疾词中“把酒凄然北望”的悲慨。
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
上片聚焦当下雨夜的孤寂,下片转入回忆与想象,形成“现实—回忆—未来”的时空跳跃,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低绮户”的时空转换异曲同工。
自然意象与情感隐喻
“风雨”“落花”象征无常与凋零,“霜染鬓白头”以秋霜喻岁月沧桑,与黄庭坚“春入武陵溪”的生机形成对比,凸显人生迟暮之感。
三、文化关联与词牌传统
《水调歌头》的题材拓展:此词延续了苏轼、辛弃疾等人借“水调歌头”抒怀的传统,但更聚焦闺怨主题,与苏辙《徐州中秋》的兄弟离情、毛泽东《游泳》的豪迈抒怀形成多元对比。
雨夜意象的文学传承:词中雨夜孤灯、冷雨敲窗等场景,可溯至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与温庭筠“空阶滴到明”的意境,但本词更强化了女性视角的细腻哀愁。
四、总结与评价
曾小蓉此作以《水调歌头》为体,承苏轼词“情景交融”之精髓,又立足女性视角深化闺怨主题。融婉约词风承袭古典意象(如烛泪、西楼),又在情感表达上赋予现代性思考(如“数载距千里”的时空阻隔)。其语言凝练,结构精巧,可与苏轼《水调歌头》的“月圆人缺”、纳兰性德“冷雨敲窗”等名篇并观,堪称当代旧体词创作中对这一传统古老词牌的成功演绎,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