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骏 高 庆)洛阳写作学会,学会写作洛阳。3月23日,草长莺飞、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洛阳写作学会、客联会文学委员会,组织近50名会员,踏着万物生发的鼓点,赴洛阳市孟津区开展春游采风活动,让大家在大好春光里饱览山水田园风光,探寻北魏皇家石窟万佛山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该石窟群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渊源关系,并深入柴河水库旁的画家村,采访一个空心村蝶变成画家村的过程,聆听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政教合一的北魏,是一个胡汉相融的时期,热衷于开大窟,造大像。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是改变历史的大事记。北魏皇室大规模开凿石窟,也由云冈转向伊阙,并在万佛山留下石窟胜迹。从云冈到龙门再到万佛山,其窟龛造像一脉相承,将源自西域的佛教造像风格逐渐中国化、本土化、亲民化。
万佛山石窟古称石佛寺,位于今吉利区柴河村。清《重修石窟寺碑序》云,忆昔石窟寺,本号万佛山。坐镇河阳,北倚太行,南近黄河,左枕紫金山,右跨柴河,是古都洛阳之北门要塞。现存石窟分为上、下两寺院。上寺院建在半山腰,有大佛龛、莲花洞、双窟,下寺院有锣鼓洞和神游洞。
接待并担任讲解的是文物保护员张永军先生。在守护石窟的过程中,张永军不断学习,虚心向专家、学者请教,逐渐从一个初学者变成“土专家”。从1991年被聘为文物保护员至今,张永军已为保护万佛山石窟奉献了30个春秋。多年来,他义务讲解、接待的游客达上万人次。
“我会一直坚守下去,把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张永军说,让更多人了解万佛山石窟的历史文化和珍贵价值,是他最大的心愿。他的行为受到诸多采风者的点赞,并不失时机地和张先生交谈,有心让张先生成为自己笔下可叹可赞的人物。
万佛山南、北两区西端为一豁口,下面便是柴河水库,雅名“仙女湖”,可垂钓荡舟。风光旖旎。附近的柴河村(社区),已被打造为艺术家聚集的“画家村”。这里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让乡愁中石窟艺术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剂。
在张永军的建议下,社区号召大伙儿整修闲置院落,打造柴河“艺术村”。如今,柴河已经建了绘画、书法、剪纸、传拓、兰花印染等十余个艺术工作室,均有常驻艺术家。
洛阳著名碑刻艺术家张弘先生,多年精心刻制的镌苑碑林,落户柴河村(社区)。碑林还汇聚了启功草书、张海隶书《千字文》长卷、李铎行草《孙子兵法》长卷,以及欧阳中石、王学仲、费新我等大家名流的佳作碑刻,颇有艺术价值和观赏性。汇聚全国书法名家700余件石刻作品的镌苑碑林,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到此参观、游赏、临摹、创作。
万佛山景区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使其有望成为古都洛阳文化旅游的新热点。参加此次采风活动的作家们,还参观了柴河村(社区)“村里的家”窑洞群。这是当地一位企业家斥资十余万元,把村民废弃的房屋和几孔窑洞,改造成的陕北风格民居,再现了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生活场景。如今,这里已成为不少企业、民间团体举行团建活动的基地,成了“画家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环顾柴河,东面是孟津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北面是绵延千年的万佛山石窟,西面是当地与热心人士张弘一同创办的镌苑碑林,南面是柴河“艺术村”。 采风的会员说:“不来不知道,来了真惊喜。距离市区这么近的地方,蕴藏着这么丰富的文化,太好了!我还会带家人和朋友再来的。”
这次愉快的采风活动,使作家们发掘、搜集到了鲜活生动的创作素材,也看到了市郊丘陵沟壑、荒废农舍的文旅开发潜力。作家如何走进基层生活,作品如何反映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和现实状况,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洛阳市写作学会与客家联合会文学委员会,在业界被公认为和谐的姊妹学会,多数会员都是双重身份。他们的真诚合作被同行传为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