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世清(云南昭通)
东风吹拂芳菲绽,沐浴春阳绿意同。
近水有天随月后,远山如黛入云中。
波光望海出花草,岭势凌烟穿柳丛。
雨露清妍千里艳,江河壮丽万川红。





赏析:蒙世清《七律·远山如黛》
蒙世清的这首七律以“远山如黛”为题,通过工整的对仗、鲜明的意象与壮阔的视角,描绘了春日山水交融的壮丽画卷,同时暗含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赞美。以下从意境、技法与主题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意境:远近相融,动静交织
首联“东风吹拂芳菲绽,沐浴春阳绿意同”
以“东风”“春阳”开篇,点明季节特征,通过“芳菲绽”“绿意同”展现万物复苏的生机。东风象征新生力量,“绿意同”暗含天地一色的和谐,与“河堤杨柳淡然中”的春景描写异曲同工。
颔联“近水有天随月后,远山如黛入云中”
此联以“近水”与“远山”形成空间对比,通过“天随月后”“如黛入云”的虚实结合,勾勒出山水相依的深远意境。“远山如黛”化用古典意象,呼应“淡雅、宁静的自然之美”的文学性描述,同时与“远山如黛云遮面”的朦胧感相似。
颈联“波光望海出花草,岭势凌烟穿柳丛”
动态与静态交织:波光潋滟中“出花草”展现生机,山岭高耸间“穿柳丛”凸显灵动。“凌烟”一词暗含山势巍峨,与“碧水青山无限好”的恢弘感相映成趣。
尾联“雨露清妍千里艳,江河壮丽万川红”
以“雨露”“江河”收束全诗,升华主题,展现自然馈赠的丰饶与壮美。“千里艳”“万川红”以夸张手法渲染色彩的浓烈,与“银装素裹添新景”的视觉冲击力形成对比。
二、技法:对仗工巧,用典自然
对仗精严
全诗严格遵循七律的平仄与对仗规则。如颔联“近水有天随月后”对“远山如黛入云中”,“近”与“远”、“天”与“黛”形成空间与色彩的对称美;颈联“波光”对“岭势”、“望海”对“凌烟”,动静相宜,层次分明。
意象凝练
诗中“芳菲”“绿意”“波光”“柳丛”等意象密集却不繁乱,通过“远山如黛”“江河壮丽”等画面感极强的词汇,构建出古典水墨画的意境,类似对“青山远黛,近水含烟”的现代诗意提炼。
化典无痕
“远山如黛”虽非直接引用古诗,但其意境可追溯至古典诗词对山水的审美传统(如王维“空山新雨后”的幽静),对此类意象的解析为诗作提供了文化渊源。此外,“波光望海”暗含“望海潮”的词牌意境,增添词韵感。
三、主题:自然礼赞与生命哲思
对自然的礼赞
全诗以山水为载体,通过“雨露清妍”“江河壮丽”等表述,歌颂自然的丰饶与永恒。尾联“万川红”不仅描绘色彩,更隐喻生命的热烈与延续,与“枫叶红了,日子红了,心事红了”的象征手法相通。
对和谐共生的向往
“近水有天”“远山入云”暗含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呼应“故园望断江村里”的归隐情结,但蒙诗更侧重自然本身的壮美,淡化乡愁,凸显超脱。
时空的超越性
诗中“千里艳”“万川红”以宏阔的时空视角,将个体感受融入自然永恒,类似“时光难滤镜,佳境总无踪”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蒙诗更显积极。
总结
蒙世清的《七律·远山如黛》以传统七律形式为载体,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工整对仗,既延续了古典诗词中山水抒怀的脉络,又融入现代人对自然之美的直观感悟。诗中“远山如黛”不仅是视觉描摹,更成为连接古典美学与当代诗情的桥梁,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与礼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