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皋东大街古城
【寻梦乡愁】
童谣,我与故乡的纽带
吴凤祥
在我的老家苏中如皋,现在不大有孩子唱这首童谣了:“噼噼拍,噼噼拍,大家来打麦。麦子多,麦子好,磨面做馒馒。馒馒甜,馒馒香,吃馒不忘共产党。共产党,毛主席,领导我们把身翻……”小的时候,三四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常常一边唱,一边举着手掌相拍。两个人面对面,或坐或站,你的左手掌拍打我的左手掌,我的右手掌拍打你的右手掌,交叉着,左右手掌轮流对拍,拍出的声音与童谣句子最后一个字的尾声相呼应。边念边玩,到了最后高潮的末句,双方左手对右手,右手对左手,使劲一拍,噼啪一响,大家笑作一团。童谣游戏,让我们把许多童谣记得一字不差。
家乡的传统童谣,以诙谐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核心,围绕生活场景、游戏和民间故事展开,语言押韵且充满趣味性。
我出生在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1959年,虽是白蒲镇的定量人口,但口粮低,油水少,兄弟姐妹又多,童年的时候常常吃了上顿盼下顿,饿得直哭。母亲也没办法,只好边哄着我边用童谣劝我别哭:“哭宝儿上河西,河西奶奶不欢喜,拿铁叉捣野鸡,野鸡飞,捣乌龟,乌龟爬,捣红蛇,红蛇游,捣皮球,皮球滚,捣荆冷,荆冷开了花,哭宝儿归了家。”听着、学着、跟着母亲后面哼着,便忘记了饥饿。家里穷,我没有上过幼儿园。刚学识数。母亲边干家务边娓娓道来:“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问你借火叉,火叉要烧锅,问你借里锅,里锅要煮粥,问你借蜡烛,蜡烛着家火,烫啊你的坏屁股。”童年的时候,虽然不明白有些词语的含意,但词汇押韵的朗朗上口,让我喜欢上了这些像歌曲的童谣。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夏日的傍晚,我们南街的童伴们在南石桥上纳凉,当月光如水,洒在我们嬉笑脸庞上的时候,奶奶便在皓月当空下,摇着蒲扇,带着她的内疚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轻轻哼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吃完饼儿还有糕。”奶奶那软糯的乡音,带着如皋方言独有的韵味,像一阵微风,拂过我的心间,虽然是画饼充饥,但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安慰与满足。我跟着奶奶的节奏,奶声奶气地重复着,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欢喜。那时,外婆桥是我心中最神秘又向往的地方,总以为桥那头藏着无尽的美好,就像童谣里唱的那样,有吃不完的糖果、糕点,还有数不清的玩具。
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国家经济逐步有了好转,我们城镇人口除了有国家供应的主粮外,我们还能吃到“副食”。深秋季节,父亲用理发手艺换来了老蚕豆,母亲站在灶台,边炒蚕豆边教我们说:“炒蚕豆,炒豌豆,咯剥咯剥翻跟斗”的童谣。有面疙瘩汤吃了,“牵磨牵,押磨押,磨下屑来擀疙瘩,爹爹吃呀九碗九,奶奶吃呀八碗八。”成了我们的口头禅。寒冬腊月家里做馒头了,“雪花飘飘,馒头烧烧,烟笞喀喀,花生剥剥。”温饱的喜悦油然而生。
少年的时候,我们小伙伴们在南石桥东桥尾下利用环境中的障碍物做隐藏自己的“躲猫猫”游戏。“躲猫猫”,不仅激发了我观察力的策略思维,而且还让我在游戏中学会了“根竹子劈四丫,不是你来就是他,揪着耳朵朝家拉,拉来拉去单看哪个是个二呆瓜?”的童谣。有时小伙伴们说我逮错人了,我就用平时学来的“我从来不说颠倒话,河里的鱼叉老鸦,骑的轿子抬的马,吹的锣鼓打喇叭。”回应他们。连环画最盛行的时候,大家抢着看《西游记》的连环画,不知不觉“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头跟咯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头跟咯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头跟咯个沙和尚。沙和尚会念经,后头跟咯个老妖精。老妖精会跳舞,后头跟咯个王老虎。王老虎会抢亲,后头跟咯个周文彬。”就在我们小伙伴中间流传开来。

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间风情的童谣是流传于如皋地区的一种传统儿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融入了爱党爱国主题,体现了时代精神。记得少年的时候,忠于党,忠于毛主席的“忠”字就镌刻在自己心中。夏季,在白蒲南石桥上纳凉,我眺望天上的星星,情不自禁地吟诵出:“天上的星星亮晶晶,站在大桥望北京,望到北京天安门,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的童谣。
故土的童谣,不仅陪伴着我的童年,还蕴含着家乡的风土人情。“正月正,闹花灯;二月二,龙抬头……”从年头到年尾,每一个时节,都有对应的童谣。这些童谣,是故乡生活的生动写照,让我记住了如皋的传统习俗,记住了家乡的四季更迭。每当我听到这些童谣,脑海中就会出现白蒲的大街小巷,如皋热闹的庙会,还有那一张张朴实的笑脸。
长期以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旋律和质朴纯真歌词的如皋童谣就深受我的喜爱,让我深深入谜。于是,我收集整理了反映家乡风土人情和儿童们快乐生活的部分童谣。

一、《小星星》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
这首童谣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让孩子们在歌唱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二、《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这首童谣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小老鼠偷油吃的故事,富有童趣,易于孩子们理解和记忆。
三、《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
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丢手绢。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来搬砖。
……
这首童谣以拍手为节奏,通过数数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字和日常生活知识,具有教育意义。
还有现代创作童谣,如《童年》:
梧桐树上知了叫,风过树梢朝阳照,灿烂时光孩童笑,小小脚丫到处跑。
还有趣味童谣,如《影子》:
白云飘,太阳笑,小猴子,去搞桃,有只猴子紧跟着,它迈步,它迈步,它抬脚,它抬脚,落下去,丢不掉。
等等,不一一列举了。童谣是故乡的声音,是童年的记忆,更是我与故乡之间的纽带。

孙女在上海浦东上星韵幼儿园中班时,一次班主任检验小朋友们的语言拓展能力,要求每个同学背诵一首老师没有教过的儿歌。生在上海长在上海,跟随我女儿姓,我们带大的孙女信口朗诵了“排排坐,分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的童谣,老师表扬说:“好,这是童谣儿歌。从哪儿学来的?”孙女说:“这是我家乡的童谣。”“你的家乡在哪里?”孙女自豪地说:“我的家乡是花木盆景之乡,长寿之乡的江苏省如皋市。”
童谣,也是我拓展知识的舞台。孙女上幼儿园期间,我也有机会读到了来自不同地域的歌谣。“小宝贝,冰糖加玫瑰;小贝宝,桂花加小枣。”这不是家乡如皋的童谣,但我第一次读到它,就脱口而成诵。这错落的意象与叮咚的声韵,毫无违和地交织相融,又带着某种无厘头谐趣。微微的绕口透出日常的亲昵与顽皮,分明没有渲染,我却几乎闻到了香气和甜味。“一个虎,一个豹,一个按着一个跳”,这是北方某地孩子们玩“跳山羊”的歌谣。简单的音节,充满跃动的气势,迅速而轻捷。
童谣是语言的故乡。读这些童谣,我常常沉默失语,心中却又充满快慰,借这语言的通道,我仿佛凝望着从未得见的某个家园,熟悉而又新奇,亲切而又神秘。这种由童谣激发的奇妙感觉,可能遍布所有乡村,遍布所有国度。我喜爱的作家厄休拉·勒古恩,也谈起自己和孩子怎样一起读古老的英语童谣:“灰公鹅,灰母鹅,你们振振翅膀;好国王,有女儿,把她驮过汪洋。”在她看来,这首童谣中词语的声音和意义,今天读来都“充满神秘”,当你想要追索下去,却发现“一切都已结束,唯有惊鸿一瞥”,那将是“我们永远无从知晓的故事”。
但它亳无疑问仍是我们的故事。许多年后,也许没有人记得“噼噼啪,噼噼啪”“根竹子劈四丫”中的游戏和生活,就像我今天不知道那个“荆冷”啥意思。然而,只要语词和声韵仍在,经由那些寄寓童年的歌谣,我们还是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遥远的故乡,重返亲爱的家园——如皋。
童谣,我与故乡之间的纽带!

如皋美景

吴凤祥
作者:吴凤祥,男,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人,高中文化程度,下乡知青,1978年3月入伍,铁三师十一团战士。退伍以后,在国营江苏省如皋罐头冻菜制品总厂工作,先后任厂团委副书记,企业管理科专职安全员,先后在《中国劳动报》、《人民消防报》、《江苏工人报》、《江苏消防》杂志、《江苏劳动保护》杂志、《南通日报》、《南通消防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八十余篇。退休以后,在“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网”、“腾讯网”、《凤凰网》、《网易新闻》、《如皋日报》、“雉水先锋”(中共如皋市委组织部公众号)、《知青一家人》、《江海文萃》、《西乡情韵》、《古韵白蒲》、《铁道兵记忆报》、“铁道兵文化网”、“铁道兵战友网”、“铁道兵老兵原创之家”、“铁道兵公众号”、“铁道兵文化公众号”等媒体发表作品二百余篇,现落户于上海浦东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