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分清“对仗”与“对偶”
丹 舟

最近,有朋友问及我关于诗词的一些问题,其中谈到“对仗”与“对偶”。这引起一些朋友的关注。有朋友说他一直以为“对仗”与“对偶”就是一回事,要我仔细谈谈二者的区别。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学术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我尽力提供一点帮助吧。
对仗和对偶是很相似的语言形式。就是说,二者相同之处多,不同之处少。一些工具书也把二者混为一谈了。比如,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的《古文自学辞典》就如此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就连比较权威的《辞海》在对仗条下也说:指诗文词句的对偶。
如此这般,以对偶注释对仗,以对仗注释对偶,自然让人因为对仗与对偶就是一回事,一个概念。不把人引入糜子地才怪呢!
其实,这两个好比“孪生兄弟”,看着相似,但绝对不是一个人。
对仗,是诗词中独有的一种语言文字形态,是一种格式,有叫对联。它有一些很严格的规定,要求联句上下句字数、词性、字意、平仄都“对立”,上下句字词不能重复或雷同。
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对偶,也叫偶句,对句。它是一种修辞方式,属写作手段、技巧。与排比句等句式一样,有各自独特的定义。对偶方法不只在诗词里用,其他文学形式散文、戏剧、小说都运用。
对偶例子多得很。随便举几个,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对仗与对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定义不同:对仗是格式、规定,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形态。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
特点不同: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适用文体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对仗则是格律诗和词独具的一种语言形态,一种特别的格式。
规则要求不同:对仗很严格,要求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字的读声还必须平仄相对。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不能同字相对。
对偶比较宽松,字数相等,句式结构基本相同或近似即可。
可以这么说:对仗肯定是对偶,但对偶却不一定是对仗。要把对偶和对仗两个概念区别开。
还有朋友说,他以为偶句是对奇句而言的。比如律诗,一三五七句叫奇句,二四六八句叫偶句。这是把“偶”的数学概念与文学理论的修辞概念混淆了。文学理论所说的对偶,可以说有 “成双成对”的意思,但不是简单的“单(奇)、双(偶)”概念。
啰嗦了这么多,不知把问题说清楚了没有?若有谬误,还请方家指正。
(2025年3月22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