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1976年的防震棚
刘 方
197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了一道沉重而深刻的印记,那是中国人民难以忘怀的一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元帅三位伟人相继离世,全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仿佛整个天空都被阴霾所笼罩。就在这一年,地球也仿佛失去了往日的安宁,自然灾害频发,先是唐山大地震,而后四川又发生了7.2级地震,恐慌的情绪如同涟漪一般,迅速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我家所在的苏北农村,积极响应政府的预防地震号召。在远离自家房屋的自留地上,家家户户都搭起了简易的防震棚。那防震棚搭建起来并不复杂,几根木棍简单地支起来,搭成一个框架,上面盖上厚厚的稻草,再用粗绳子紧紧地绑缚固定。虽说是简易的临时住所,但在那个特殊时期,承载着一家人的安全希望。
夜晚,躺在防震棚里,能清晰地听到外面风吹过稻草的沙沙声,以及不远处池塘里传来的蛙鸣声。月光透过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那时的农村,夜晚本就静谧,因为地震的威胁,这份静谧中又多了一丝紧张与不安。大人们常常难以入眠,小声地谈论着关于地震的种种传闻和应对方法,声音里透着担忧;孩子们虽不太能理解地震的可怕,但也被这种紧张的氛围所感染,乖乖地蜷缩在被窝里,不敢随意乱动。
生产队为了确保大家的安全,夜里专门安排了民兵值班。那些民兵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夜色中来回巡逻。他们有的拿着小喇叭,有的则拿着小镗锣,那喇叭和镗锣,在寂静的夜里,成为了守护生命的警钟。倘若地震真的来临,他们便会用这声音唤醒沉睡的人们,指引大家快速撤离。有时候,风吹草动,一只野猫跑过,都会让值班的民兵警觉起来,那“咚咚咚”的镗锣声或是突然响起的喇叭声,常常会打破夜的宁静,让整个村子瞬间陷入紧张的状态。人们惊慌失措地从防震棚里跑出来,站在空旷的地方,心有余悸地等待着,直到确认只是一场虚惊,才又缓缓回到棚里。
那段日子里,大人小孩都提心吊胆,处于恐惧和不安之中,随时随地提防着地震的发生。田间劳作时,人们也时不时地抬头望向天空,感受一下地面是否有异样的震动;孩子们玩耍时,也没有了往日的欢快和肆意,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怕一个不小心引发了地震。每一个细微的动静,都会让大家的心提到嗓子眼。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三位领导人的追悼会结束后,雨停天晴,似乎一切都在慢慢恢复平静。大地也仿佛渐渐安定下来,不再有令人担忧的震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那曾经承载着恐惧与希望的防震棚,也完成了它的使命,先后被拆除。
那一段在地震棚里度过的日子,就像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梦。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一场地震,就能让无数生命消逝,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它也让我看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坚韧。在那个艰难的时期,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搭建防震棚,分享食物和生活物资;民兵们不辞辛劳,坚守岗位,守护着整个村庄的安全。这种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精神,成为了那个特殊时代最温暖的记忆。
经历了那段时光,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珍惜每一个平凡而又安宁的日子。生命如同风中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我们无法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把握当下,用心去生活,去爱身边的人。每一个清晨的阳光,每一次家人的团聚,每一个与朋友的欢笑,都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1976年的防震棚,虽然早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它所带来的关于生命的感悟,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