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全迎
2006年的秋天,我随淮安市一学会团队去九寨沟、黄龙采风。我们从江油下火车,自青川、平武向松潘前进。
天蓝蓝、云茫茫,草密密、风声响。我们摇摇晃晃地行进在川西广袤的草甸中。
岷江源数条支流、溪流在这里汇集,奔腾向南;平坦的地势、开阔的地域,散落于河畔两旁的藏羌小寨--这一番的风景令我陶醉。忽然一座比较繁华的城镇出现在眼前。咦!远远地看到那座山上还有一个人物铜像高高耸立。这是什么地方?地名牌上上赫然标着 : 川主寺。这就是我此行令最难忘、最激动的地方---红军长征纪念总碑所在地。
川主寺镇位于松潘县城东北17公里处,既是通往九寨沟、黄龙风景区和川西北大草原的必经之地,也是前往若尔盖和红原草地的岔路口,真可谓“四路交会”的交通要道。该镇地处岷江上游,背靠岷山主峰雪宝鼎,面临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岷江从碑园脚下南流而去。
为什么在这里建设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呢? 原来,四川在红军长征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红军在这里经过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面临的环境艰险,进行的斗争卓绝,创造的业绩多,付出的牺牲也大。基于这方面的考虑,1986年在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四川建立一座纪念红军长征的“总碑”。有关领导和人员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川主寺这个地方。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由主碑、大型花岗石群雕、陈列室三大部份组成。主碑背靠雪山,面向草地,气势恢宏。红军长征纪念碑是面积为19.27万平方米的立体雕塑,富有悲壮气势,表现了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前赴后继,英勇向前,历尽艰险,流血牺牲,付出极大代价的主题,也反应了当时一、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的历史。 红军长征纪念总碑主碑41.30米,耸立于元宝山顶,由红军战士铜像铜像、碑体、基座组成。红军战士铜像高14.80米,双手高举成“V”字形,象征胜利,一手持步枪,一手执花束。碑身为三角立柱体,象征红军三大主力紧密团结,坚不可摧。纪念碑碑园奠基于1988年6月12日,1990年8月落成。小平同志亲自题写碑园名“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1934年10月10日至1936年10月间,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
我们采风经过川主寺的那几天,当地军民正在纪念总碑碑园前排练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的文艺节目,我们来回都有幸得以欣赏。
我在川主寺的留影
在回来的路上,我对自己说:这不就是我们的前辈--红军的长征之路吗?我深思浮想:仿佛听到红军小号手吹起的冲锋号声;听到刀枪碰撞的厮杀声,听到手榴弹和地雷的爆炸声,听到“共产党员跟我来!”的喊叫声……红军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烈士的躯身,留了下来?
没有红军的英勇献身,哪有共和国的今天?我们务必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浴血奋战成为执政党的历史进程,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选择。 我会唱的歌不多,真正能离开卡拉ok视屏从头唱到尾的只有一首歌:《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雪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愈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川主寺,红军的川主寺,我心中的圣地,一名老兵向你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