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老的文字为何那么有魅力
作者/葛国顺
汪曾祺,一位生于江苏高邮的作家,在普通人眼里,他是作家,是“一个纯粹文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老虽然离开我们20多年了,但“汪曾祺热”愈演愈烈。他的书一版再版,当今,纪念汪老、学习汪老、研究汪老是成为一种潮流,全国“汪学”已经形成两大派系,即“学院派”和“高邮派”,“汪风”势如破竹地推进,好似一股清风吹向中国吹入世界。

乡贤汪曾祺在众多对旧时代生活描写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高邮真实生活的写照,他将对家乡所有真切的感受付诸于文字之间。汪曾祺见的多,懂的杂,文人气味浓的化不开。他的小说大多取材于儿时与年时期的所见所闻、真人真事,在他众多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中,许多人物原型现在读来仍然栩栩如生,重新构建了那些平凡普通又珍贵的画面,并将这些深入他骨髓的记忆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更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在汪曾祺的眼中,生活并非一成不变的平淡无奇,而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与美好。苏北里下河小城高邮上世纪40年代日常劳作、自然景观、儿时游戏等带有浓郁地方特有的风土人情在汪曾祺笔下以诗性的语言记录呈现。
汪曾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更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汪曾祺的经典小说《受戒》,明海和尚与小英子之间纯真的情感,作品中流淌着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在他看来,热爱生活并不意味着要逃避现实的苦楚,而是要在日常的琐碎中发现美,从细微处体验幸福。
汪曾祺在《受戒》结尾处写道:“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尤其小英子与明海的对话,十分精彩。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当时心里便如同明海般高兴,接着狂喜。
汪老头真会写,多有趣味的文字,语言简洁,多用短句,信手拈来,俊逸潇洒。虽然是小说,但不能全是胡诌,汪曾祺写的和尚,跟我认知里的和尚,那些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清心寡欲,跳出红尘之外,不食人间烟火出家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汪曾祺的文字为何那么有魅力,让人百读不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继承了恩师沈从文以乡土气息和人性关怀著称的这一特点,注重平凡生活中的美与诗意,作品中也充满了对普通人生活的细腻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世间少有的有趣灵魂。
2025.3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