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墙爬满了相思藤
文/郑洪刚
你如春
相思的青丝红藤
爬满了我怡心的想念
百里春柳与谁共倚,推杯问盏,谁又是你余生的依偎。红尘落尽梨花雨,不想相思心都难。
长夜唯唯数更声,难眠搂枕孤寂睡。拂晨坐起浑无绪,独守难题谁来解。
遥望子矜青青草,不尽相思寄情怀。读诗读成了疼心吟,一堆愁丝煮成粥,还是难咽苦菜汤。
午阳热浪涌心潮,俏笔泼墨寄书去。收到了眼缘烫熟了情,心切切。
奔跑缘苑闻花香,几许情歌唱执守,寻觅梦里魂牵绕,一生一意痴迷了心。
诗评
这首《心墙爬满了相思藤》以细腻的笔触和繁复的意象,编织出一幅关于相思与执念的情感画卷。诗人郑洪刚将内心的悸动与时光的流转交融,在四季更迭与昼夜交替中,展现了相思如何像藤蔓般缠绕心墙,最终演变成一场深入骨髓的生命痴缠。
一、意象的繁复之美
全诗以"相思藤"作为核心意象,却通过多重自然意象的叠加,构建出立体的情感空间:
- 春日意象:青丝红藤、春柳、梨花雨,这些明丽的色彩与柔美的物象,暗示着相思的萌发与蓬勃生命力
- 夜意象:更声、孤枕、拂晨,通过时间的缓慢流动,强化了孤寂的质感
- 正午意象:热浪、泼墨、眼缘,用炽热的笔触表现情感的宣泄与灼烧
- 黄昏意象:花香、情歌、痴迷,以渐趋朦胧的意境收束全篇
这种时空交错的意象群,恰似藤蔓的盘曲生长,既展现了相思的不同阶段,又暗示了其无孔不入的渗透力。
二、情感的螺旋递进
诗人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结构,却在情感推进中注入现代诗的跳跃性:
1. 起(1-2节):以"你如春"开篇,用"推杯问盏"的疑问句式,奠定全诗的抒情基调
2. 承(3-4节):转向夜不能寐的具象描写,"浑无绪"的心理状态与"谁来解"的叩问形成张力
3. 转(5-6节):通过"读诗成吟""泼墨寄书"等行为,将思念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
4. 合(7-8节):以"奔跑缘苑"的动态意象收束,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一生一意"的生命承诺
这种螺旋式的情感结构,如同藤蔓的缠绕生长,既有回环往复的执念,又有向更高处攀升的精神追求。
三、语言的通感实验
诗人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独特的通感艺术:
- 味觉转化:"一堆愁丝煮成粥"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为可感知的食物,"难咽苦菜汤"更强化了苦涩的味觉体验
- 触觉转化:"眼缘烫熟了情"中的"烫"字,将视觉感受转化为触觉的灼热感
- 听觉转化:"数更声"将时间的流逝转化为可计数的声响,"情歌唱执守"则让抽象情感具备了听觉的质感
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打破了感官的界限,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立体可感。
四、存在的终极叩问
在表层的相思主题之下,诗歌隐含着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
- 时间维度:从春到夏,从夜到昼,时间既是情感的载体,也是情感的敌人
- 空间维度:心墙与苑囿构成封闭与开放的双重空间,暗示着自我囚禁与精神突围的矛盾
- 存在状态:"痴迷了心"既是情感的极致状态,也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爱情抒写,获得了更普遍的生命意义。
整首诗如同一株生长在钢筋森林中的藤蔓,既保持着自然的野性,又缠绕着现代文明的肌理。诗人用古典意象的外壳包裹着现代情感的内核,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谱写出一曲关于永恒与瞬间的生命赞歌。当最后一行"一生一意痴迷了心"在暮色中回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情感史诗,更是人类对真爱的永恒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