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亭之变
站在105国道东平特大桥上远眺,后亭社区鳞次栉比的楼群倒映在大清河的水波里,像是浮动的时光卷轴。这座容纳1010户4172人的现代化社区,是东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也是山东省为数不多的大型集中安置区之一,2017年4月开工建设,2018年9月顺利完成整体搬迁入住,建有26幢小高层楼房,配套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老年公寓、篮球场、超市、顺街楼等基础设施。当年我在彭集街道办事处任副主任,主管脱贫攻坚工作,曾亲身参与建设并见证了后亭之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脚下却沉睡着一座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故城——郈邑的残垣断瓦与陶瓮碎片,正在十一层电梯房的基桩下与水泥钢筋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穿过栽满各种花草的社区步道,幸福感成就感满满,仿佛看见那些凹凸的纹路里,镌刻着商周称“郈邑”、战国归齐为“郈城”的往事,更将1963年未竟的村史手稿与2017年重启的村志编纂工程连成一条文明赓续的暗线。记得那年春寒料峭,我带着扶贫工作组踏进泥泞的旧村巷,残破的土墙上还留着“郈乡亭”的界碑拓片。而今老年公寓的玻璃幕墙外,当年参与编纂村志的老先生正捧着新书给孩童讲述“孔子堕三都”的典故,青铜色的阳光掠过他胸前的表彰绶带,恍惚间竟与出土的绳纹陶罐泛着相似的釉光。
据《东平州志》载,春秋时期,鲁国诸侯叔孙氏在无盐邑郈乡亭建一城,名曰郈城,后演变为郈亭,位于今后亭村。后亭前身是春秋时期鲁国叔孙氏郈邑。郈邑,历史上曾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城市,它北依大清河而建,北面和东西两面因此具有了天然屏障,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凭借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这里成了一座天下粮仓。滔滔大清河不仅是郈邑的屏障,还为这无边的田野丰收提供了保障,使这里变成了一幅“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坡杏林十里花”的迷人画卷,加上这里修筑了高大而坚固的城墙,成为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到鲁定公时,叔孙氏、季孙氏和孟孙氏的势力很大,鲁国的国君不论干什么都要听从于他们,形成了三恒专政的局面。后来,鲁定公起用了天下闻名的孔子,提出了“削邑”的建议,被鲁定公采纳。叔孙氏带头拆除了自己的城池郈邑。后人为了纪念郈邑,就把郈邑这片故土上的村子叫做后亭。至1970年,郈邑故城部分城墙和护城河仍清晰可辨,城址上部为堆积沙土层,2~5米为文化层。曾记得后亭社区搬迁过程中,有一户人家从祖宅门槛下起出了封存六十年的村史草稿,泛黄的纸页上,1963年的钢笔字迹记录着“郈城遗址出土筒瓦”的惊喜,而此刻26幢小高层的电梯正将这份历史的重量托举至云端。进入新时代,赶上好政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和党员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实现了后亭社区异地扶贫搬迁,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省市县各级相关领导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展览馆里,一行大字“幸福从这里出发”非常醒目!这里的老百姓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暮色中的社区广场,广场舞的旋律与老年戏曲社的梆子声交织成趣。105国道的车流在暮霭中织就光带,恍惚与《彭氏族谱》里记载的明代驿道重叠。四百年前彭家先祖在集市的炊烟里开枝散叶,而今幼儿园的彩窗映着归家上班族的身影,总投资三亿多元的社区建筑群,恰似从崇祯十二年的老集墟上生长出的钢铁森林。那些搬迁时装在陶罐里的老家泥土,如今在每户阳台的花盆里绽放着四季,成为连接故土与新居的根系。
离去的路上,收费站的红外感应器亮起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话:“所有向着未来的迁徙,都是向着历史的回归。”,这座安置后亭人的现代化社区,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郈邑故城”?只不过当年的夯土城墙变成了抗震框架结构,筒瓦上的绳纹化作了光纤里的数据流。当脱贫攻坚的史诗与春秋诸侯的往事在同一个地理坐标上共振,后亭之变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再造,成为文明传承的生动注脚。
作者简介:
高军,笔名浴火重生,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民众文学》《青年文学家》杂志作家理事会理事,《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齐鲁壹点》《顶端新闻》认证诗人,山东省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东平县作家协会会员、东平县诗词学会理事,第二届泰安市政府特邀督查员,第七届东平“十大杰出青年”,东平县首届道德模范。近年来,先后创作美篇四百多篇和诗歌散文微小说通讯稿等九百余首,《都市头条》点击数量突破3000万大关。曾荣获第四届“华夏杯”诗词大赛优秀奖和“星河杯”中国品牌作家文学奖亚军奖,获得“屈原杯”端午诗词会季军奖和第五届“炎黄杯”中华诗词创作大赛优秀奖。2025年1月获邀入驻唯一走进联合国的中国微刊《诗歌名人堂》。同年3月在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