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南下干部彭可让的光辉一生作者:高军
2016年12月,我由大羊镇副镇长调到彭集街道办事处任副主任,分管民政、残联、退役军人、统计、文化旅游、脱贫攻坚等多项工作,由于喜欢文学,爱好写作,在下基层调研时,会注意搜集一些民间素材。
2017年5月的一天,我到彭集街道后围村座谈时,村干部给我提供了一首诗,让我拜读。名字叫:
随军南下(1949年)
时局速发展,
解放大江南。
大势之所趋,
人民之心愿。
为山到九仞,
只需一筐添。
兵贵在神速,
战斗似闪电。
必然大胜利,
应把穷寇歼。
一鼓气成功,
避免出后患。
团结齐努力,
易于翻掌般。
解放全中国,
永远红江山。
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剑锋所指,充满豪情!更令我没想到的是,这首诗的作者竟然是后围村人,东平籍南下干部彭可让,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者,生于1906年,病逝于1988年,享年82岁。
当年我和村干部们座谈时,询问了不少彭可让老人的情况并记录了下来,结合《彭集镇志》记载,现整理如下:
彭可让,字升堂,曾用名彭怀德,彭集后围村人,中共党员,中专学历。1927年—1939年2月,先后在栾庙、谷庙小学任教。1938年,由刘国华(时任中共东平县委委员兼青年部长,后兼任东平县五区区委书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建中共东平县第五区委员会时(东平县第一个区委),离开学校,任区委民运委员。1940年4月,调县委任秘书,1941年5月,调冀鲁豫一地委(泰西地委)任秘书。1949年2月,随军南下,4月到江西,任进贤县县长。1950年,去西南局党校学习。结业后,于1951年,到云南省大理县任县委书记,1954年,调怒江边工委(辖5个县)任组织部长。1958年,调漓江地委任组织部长,1963年,转任统战部长。1972年10月,离休后返回家乡。
彭可让离休返乡后,不安享天伦之乐,决意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再献余热。他走家串户,深入田间,调查研究,为改变家乡面貌出谋划策,他年事虽高,但仍坚持义务劳动十余年,为后围村的建设和发展做了重大的贡献,深受全村父老乡亲的称赞和爱戴。
彭可让,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转战大江南北,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为中华民族和全国解放事业立下了功劳。他身为高干,甘当公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战争和工作之余,赋写了大量诗篇,展现了一个革命者的战斗情怀和高风亮节。
彭可让等南下干部的精神,是激励我们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南下精神,对于凝心聚力谋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大力弘扬南下精神,传承红色文脉,听党话,跟党走,为家乡建设贡献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