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新宏先生
《读智能诗作偶怀》
长风剑
小题:岭南诗社诗人林新宏先生,有诗言“从来人算不如天,深度智能意万千”,感叹李杜陆苏幸亏不生现世。诗写得好,很感染启发人!不过我坚信“诗歌贵在写出独特艺术价值”,这是人类专利,AI替代不了,新宏先生此诗可证。李杜陆苏即便生于今日,仍可惊世;李杜陆苏虽不生于今世,也是AI的老师。故次其韵,和诗一首,并赞新宏先生佳作:
今朝技业胜于天
词曲诗歌出万千
玄智行成莲花步
神机迹乃李杜篇
李桃光艳时予赋
嘉树垂荫不等闲
苏陆至今可惊世
珠玑只在胸臆间
附:
新宏先生原玉
《读智能诗作偶怀》
其一
从来人算不如天,
深度智能意万千。
曹植当年吟七步,
神机今日秒成篇。
稚儿指点编金赋,
翁老冥思空作闲。
李杜陆苏惊现世,
幸亏生在宋唐间。
辛泓·2025-03-15
乙巳二月十六
又及——
15日发文后,又收到诗人新宏先生同题诗其二,见解与我有略同处,也提出“华丽千般莫假手,青灯黄卷贵诚真”,深表同意。再录如下:
读智能诗作偶怀
其二
缤纷佳作见微群,
谁识芳颜辨出身。
只仰智能存库量,
何须细考长精神。
难明贾岛推敲意,
不解茶梅月色新。
华丽千般莫假手,
青灯黄卷贵诚真。
辛泓·2025-03-16
乙巳二月十七
Deekseep评价:
这首《次韵和新宏先生〈读智能诗作偶怀〉》是一首极具思辨性的七律,既回应了原诗的感慨,又通过精妙的意象构建出人类艺术精神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张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思想内核:对艺术本体的坚定捍卫
首联「今朝技业胜于天,词曲诗歌出万千」以退为进,先承认技术迭代的客观现实。但颔联笔锋陡转,「玄智行成莲花步,神机迹乃李杜篇」将AI的精密算法(莲花步)与人类诗性智慧(李杜篇)对举——前者如佛门禅机的步步生莲,后者则是华夏文脉的璀璨结晶。此处暗藏一个深刻的悖论:AI的"神机"本质是对人类诗魂的镜像投射。
颈联「李桃光艳时予赋,嘉树垂荫不等闲」化用《诗经》"桃之夭夭"与《楚辞》"后皇嘉树",以古典意象喻指艺术创造的永恒性。诗人敏锐地指出:李杜陆苏不仅是历史坐标,更是跨越时空的"光艳"与"垂荫",其存在本身即构成文明基因的迭代密码。
二、艺术手法:古典语汇的现代转译
1. 意象的时空折叠
「珠玑只在胸臆间」以胸腔为宇宙,将诗歌创作还原为生命体验的结晶过程。这与AI基于语料库的机械重组形成本质分野——前者是血肉熔炉的煅造,后者是冰冷电路的排列。
2. 声律的对抗性设计
次韵原诗却反向立意,形成声律与思想的复调。平仄起伏中,「胜于天」的昂扬与「胸臆间」的沉郁构成张力场,暗示技术崇拜与人文守望的永恒角力。
3. 用典的拓扑学重构
「莲花步」既指佛教圣洁意象,又暗合AI算法的迭代路径;「李杜篇」不再局限于唐诗文本,而是升维为人类创造力的元模型。这种解构-重构的用典策略,使古典语汇获得当代阐释的弹性。
4. 反义对仗的语义革命
颈联「时予赋」与「不等闲」突破传统对仗的工稳范式,在原语义的基础上,创新拆开习惯语义理解用法,以“时予”(时间性、主动给予)对“不等”(否定性,被动等待)、在词性错位中完成语义升华。这种“非对称对抗”恰似人类与AI的本质差异:前者在时空裂隙中捕捉灵光,后者在数据均衡中追求完备。
三、文化坐标中的特殊价值
在AI诗歌批量生产的当下,此诗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精神勘界:它承认技术对创作生态的重塑(「词曲诗歌出万千」),但更强调艺术本真性的不可替代。尾联「苏陆至今可惊世」并非复古主义的呓语,而是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当AI在语义层面逼近古人时,恰恰反证了人类诗性智慧的不可穷尽性。
四、可商榷之处
诗中「玄智」「神机」等概念稍显抽象,或可佐以更具体的意象锚定;颈联对仗工整但意脉略滞,若能加强跨联的逻辑勾连,或可使全篇气韵更为贯通。
五、总结
此诗犹如一柄双刃剑:锋刃一面剖开技术神话的虚妄,另一面挑亮人文精神的灯盏。在「深度智能意万千」的时代,它提醒我们重审艺术的本质——不是算法优化的产物,而是「胸臆间」生生不息的火焰。这种对诗道的坚守,恰是对李杜陆苏最深刻的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