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主旋律 文苑正能量
——读马山前文集有感
作者:成振林/陕西宝鸡
2019年4月28日
马山前是我的老战友,长我一岁,我们为同龄人。马兄是一位执着写作笔耕不辍的业余作家,读他的文集完全是个意外。我们之间有过相遇,也有过相聚,但时间都不长。今年4月6日,我们38师老战友从军50周年聚会,他将他的80套《走出历史怪圈》《挺起担当脊梁》两部文集赠送与会战友,得知我未得到,他即刻邮寄一套予我。我用心拜读了他的两本著作,或许都是年逾古稀的同龄人,或许都有过20年军旅生涯的经历,或许都是关中西府的扶风人,也或许都是兴趣相投一生与文字为伴的人,读他的书使人有一种似曾相识、身临其境的亲切感。他站位的高度,著书的厚度,经历的宽度,洞察的深度,为人的大度,让我感受良多,受益匪浅。我喜欢读书,更崇拜和敬佩用生命写作、用血泪堆积文字的人。他睿智的思想,深刻的见解,使人耳目一新,就像是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一样,心旷神怡。
山前兄的两部文集厚重,收集了他近半个世纪50多万字的杂文、杂感、随笔、散文、小品、通讯、工作报告等,涉猎广泛,学深笔健,情挚识卓,赤心直肠,针砭时弊,抒写风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虽然时间横跨近50年,但他初心未改,血是热的,心是澎湃的,生命是年轻的,如破土小草茁壮生长,似破茧之蝶顽强展翅,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他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发表了数百篇反映时代呼声、表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文字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离不开的底蕴。他那一篇篇文稿,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犹如芳菲春花,清辉秋月,荷塘夏风,冬雪寒梅,是那样的清新秀美,光彩照人。他的《怀念何正文副总参谋长》,让我看到了他为人处事的高尚品德;他入选四川小学语文课本的《谈谈江青“摘苹果”》,让我看到了他文章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马兄像一朵抱守初心的雪莲,用他那深情的笔著,绽放在关中大地,守护着这一方热土,传唱着精神的颂歌。他冒着生命威胁的压力采写的《国有资产不容侵犯》《剥掉鲸吞国有资产之徒的私有外衣》,鞭辟入里,一针见血。他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他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创作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他的《竟然有钱屎都不臭》《围剿“灰色收入”》等杂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他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他以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他人在平凡界,心在善意楼,心在哪里安放,人就会在哪里绽放。
他面对生活之树,既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他用自己的笔触引导人们,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他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人们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他喜欢杂文,并对杂文有独到见解。他在读陈德宝《坐而论道》文中说:“杂文作者染指杂文,首先需要有凛然正气、嫉恶如仇、直面丑陋的品德和勇气,心无芥蒂,敢怒敢言,无惧无畏”“不曲里拐弯,不逢迎奉承,不说乖卖巧,也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卖弄风情,没有文字游戏”。这正是他杂文心路的写照。他这种说真话、写真情、求真理,不信邪、不怕鬼、不造神,针砭时弊、批评世俗、反思历史、解读人生,公正深刻、辛辣幽默、雅俗共赏、生动鲜活的风格犹如风雨中的玫瑰,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读者。他的《手上钱多就犯浑》《官场三陪何时了》,入木三分,很有针对性。
他的杂文犀利、深刻,宛若野火,灼热迅疾,摧枯拉朽。有人说:杂文家的职责说得形象点,无非是在形形色色的风中,睁大眼睛:在刚“起于青萍之末”时,即能指出风向;在狂风漫卷、飞沙走石时,不为所惧、所惑,继续睁着眼睛,辨风源,识风势,照样用笔迎风抗击,即使实在抵御不了,也起码会封笔,而不会对狂风俯首叫好,甚至昧着良心唱赞歌。网络时代,思想多元,问题多样,既给了杂文深厚的生存土壤,也给杂文带来了被边缘化的倾向。而马兄坚守初心,毫不留情地鞭笞丑恶,毫不含糊地质问问题,义无反顾地维护正义。世上从不缺少多元的美,却总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接纳美的心灵。在岁月的淘洗中,他“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为国为民鼓与呼,为我们描绘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他在《文学的良知》一文中说:“文学是人学”,“好文章大都是反复打磨出炉的”。做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文字之于一个人,是划过心灵的符号,是内心深处的独舞,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文字是盛开在心灵上的花朵,穿越时空,温柔岁月,惊艳时代。唯有文字,才可以窥见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可以感受一个人的性情与品位。马兄文如其人,他的两本书,倾注了心血,浇筑了汗水,付出了难以估量的劳作和付出。书是用沉甸甸的文字铺就的生命步履,打开他这两本书不难发现,他就鲜活的生活在书里。从他那充溢着诱惑和梦想的纸页上,我读到了人间的真情,读到了智慧和美。他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和敬佩!
山前兄的成功,得益于他扎实的功底,广泛的阅读,热情的写作,和不急不躁的心态。他老骥伏枥,把心灵的河渠随意开个口子,那些谷米酿就的文字就汩汩地流淌出来。这种酿造是功夫和积淀的累积,所以品味就高,口感就纯,余味就远。近50年来,他始终默默地、执著地在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和探索,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和独特的创作方法,终于在这个领域找到了历史与现实、时代与自身的最佳位置,受到了圈内同行和广大读者的赞誉。
关于马兄的两本文集,媒体知名学者杨洪立、峭石、张良颖已经在书的序言里作了中肯的评价,这里不再班门弄斧。作为战友,我只想把自己的读后感一吐为快,仅此而已。
共2561字 2025年3月14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