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褶皱里打捞永恒的乡愁
——读韵荷新著《奔跑的村庄》
作者/李文晓
(原创
家在山河间
女作家韵荷又出新书了。韵荷,一位生于农村、长于田野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童年的记忆。从都市生活的镜像记录到乡村文明的深度挖掘,韵荷的创作之路始终围绕着对故乡的眷恋与反思。《奔跑的村庄》这本散文集,不仅是她对乡土中国的深情告白,更是对时代脉搏的深刻把握。
当短视频的洪流裹挟着现代人奔向信息海洋深处时,韵荷用《奔跑的村庄》的千字短文,在抖音这个最喧嚣的场域里,搭建起一座通向乡土文明的静默灯塔。这让我想起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捕捉沅水两岸的渔火,同样是以片段式的书写,在时代剧变的缝隙里打捞永恒的人性微光。
与她第一部散文集《遇见自己》中大多都市生活的镜像式记录不同,《奔跑的村庄》一书里,作者不再满足于个人内心的表达,而是将笔触延伸到乡村和土地,在抖音平台极短的叙事局限里,精准描摹那里发生的人和事、情与景,以及他们的苦与乐。那些被城镇化进程碾压几乎成碎片的乡村记忆,在作者笔下重新聚合成具有质地的文字。
这种微观叙事的背后,暗藏着作者对乡土伦理的现代思辨。当短视频平台惯常的猎奇视角将乡村符号化,或为田园牧歌式的歌颂,或为落后标本的呈现时,韵荷却以独特的视角、细微的笔触、深情的描写,记录下传统与现代碰撞产生的生动且直入人心的优美文字。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千字左右篇幅内构建的叙事张力堪比长篇小说的精神容量。这种在方寸之间容纳沧海桑田的笔力,让人想起汪曾祺“贴着人物写”的创作哲学,却又不失现代语汇带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特有的叙事节奏。
互联网把我们的日常活生生演绎成一场又一场景观社会的直播,而《奔跑的村庄》却执拗地守护着文字的温度。当多数短视频创作者沉迷于视觉奇观时,韵荷选择回归汉语的本真之美——她写老家的村落,写村里那些留守的老人,写旷野里的树木、庄稼、牛羊,写老旧的院墙门楼、坍塌的房屋,写一个个童年记忆里曾经青春的面孔,写四季家乡的变化,写日出日落里飘起的缕缕炊烟……这些充满通感的意象让被像素解构的乡村重新获得文学性的重生。这种文字不仅复活了消逝的农耕记忆,更在于语词的褶皱里掩饰不住的浓郁乡愁。
从微观叙事到壮阔旋律——小篇章书写大主题
《奔跑的村庄》通过一系列短小精悍的篇章,深入探讨了“三农问题”这一宏大旋律主题。作者以自身童年记忆为线索,将乡村的落后与原始、农民的辛勤劳作以及农村生活的点滴细节融入文字,展现出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挑战。例如,在《奔跑的村庄》一文中,韵荷写道:“我低唤着故乡的名字,我温热着心底连绵的记忆,我的脚步踩过每一寸褐色的土地,双手触摸着每寸土地的脊骨,我竭力地在寻找着什么呢?那绿油油的庄稼呢,那热火朝天的碾麦场呢,那果实累累的金秋呢,那挥手扬鞭的父亲和雪白的羊群呢,那嘴角绽着笑意醉痴在鸡鸭群里的母亲呢,还有在大槐树下一起嬉戏打闹的昔日玩伴们呢?”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乡村的变迁,更引发了读者对乡村未来的深刻思考。这些篇章虽短,却如同一面面镜子,反映出中国乡村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深刻变革。
从乡村日常到时代缩影——小人物反映大时代
书中的人物大多是乡村的普通农民,他们的故事平凡却充满力量。韵荷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传统乡村生活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与融合。例如,《五妈披着一身雪走了》《村子里的巧娘》《风雨三人行》等,这些篇章里曾经村子里的能人巧手、相帮相济的干姐妹、留守村里艰辛讨生活的老人,这些故事不仅是乡村生活的缩影,更是时代变迁的注脚。他们的坚守与奋斗,既体现了乡村文化的韧性,也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社会的转型与希望。
从乡村现实到时代意义——小切口解构大课题
《奔跑的村庄》以乡村生活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乡村衰落与振兴之间的矛盾。作者通过对乡村日常的细腻描写,揭示了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人口流失、土地荒芜、文化断层等。然而,书中并未止步于对衰落的描绘,而是通过展现乡村在政策支持下的新变化,探讨了乡村振兴的可能性与路径。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转换,让读者对乡村的未来充满期待。
《奔跑的村庄》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记录,更是数字时代乡土书写的创新。在短视频和碎片化传播盛行的今天,韵荷通过千字短文重新聚合乡村记忆,完成了一种文化拼图式的书写。与传统乡土书写不同,她的文字既没有流行政治术语的生硬解读,也没有史诗式的宏大叙事,而是以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视角,展现了乡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挣扎与希望。比如《卖菜的老夫妻》 《春光里的父亲》《岁月深处的婆媳情》《文学,是她生命里的一道光》《快乐的羊屎蛋》等,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转换,不仅让读者对乡村的未来充满期待,更为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路径。
韵荷出生成长在农村,她的文字明显带着泥土的味道,带着童年的深刻记忆,以及对故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落伍而引发的思绪。她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从一件小事开端或一个小人物的形象出发,或直接呈现出故事场景,或几笔白描推出人物,用较短的篇幅表达出对乡村现实生活的复杂情感——或同情,或赞赏,或悲哀,或怜悯。她的写作充满了对乡村的眷恋与反思,展现了乡村在传统与现代、衰落与振兴之间的挣扎与希望。
这部散文集最终呈现的,是数字时代乡土书写的新范式。作者的文字极具代入感,每个独立成篇的短文都让人读得意趣盎然,全心投入。你会随着作者的文字而情感起伏,甚至会情不自禁流下眼泪。当我们逐篇翻阅这部散文集,一幅动态的当代中国乡村精神图谱正在悄然成型。这种在解构中重建的叙事策略,或许正是新媒体时代写作的破局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