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军医杨家德
作者:张北传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而遇见杨军医是我冥冥之中的特殊缘分。每想至此,回忆的片段在脑海里不断闪过......
杨家德军医是云南人,1970年12月。他与原陆军13军第114团的首长来我们东至县接新兵时,我有缘认识了他。
当县人武部首长将我们这批500名新兵交给接兵部队时,杨军医便特前来对我说:“小张同志,一会儿你跟我坐一辆车去安庆。”我说好的,服从首长的安排。就这样第一次与杨军医同坐一车,近距离接近他。送兵车辆到达安庆的轮船码头后,在接兵首长的安排下,我们全体新兵换乘(登)上了人民14号大轮。这时,杨军医又对我说:“小张同志,你上船后跟着我和何医助一起。”我说好的。随着大轮的鸣笛声,轮船便缓缓离开了码头,向上游重庆方向行进。我与杨军医和何医助落坐在五等舱的北角处背包上。杨军医说:“小张同志,你曾当过赤脚医生,有医学基础,从今天开始希望你协助我和何医助为船上的所有新兵做卫勤保障工作。另外,你们东至新兵讲话方言尽不相同,你是当地人,能听懂,便于做我们俩的翻译。”接兵军医的信任,顿时让我既感到高兴,又感到紧张,怕难以胜任。
在运兵船上,杨军医带着我到各舱(室)每天都巡诊三次以上,看望了解新兵们可有晕船及身体不适状况,发现有就及时给予诊治。一次在巡诊中发现有一大个子的罗姓新兵在船边的过道上站着,其情绪低落,不思饮食,眼角处还不停的流着泪水。杨军医发现后便走到跟前,经耐心询问了解,这位新兵不是身体不适,而是刚离开家,心里对父母和弟兄姐妹很是恋恋不舍,因想家了而心里难受所以流泪了。这时,杨军医热情耐心开导对他说:“刚离开家对父母的不舍是人之常情,我们都曾有与你现在一样的经历,但现在参军入伍了,我们要把对父母和亲人的想念转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到部队建功国防,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这才是对亲人们最好的思念与报答。罗姓新兵听后,顿时心情开朗起来,便振作精神,表示一定听部队首长的话。
经过近十天的乘船坐车,我们新兵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四川潼南县双江镇。该镇是我部一、二营的驻地,也是我们当时新兵团的集训地。来自河北涞源、保定,四川安岳、浙江临海和我们东至等地的新兵1000余人在这里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军训。在这3个月的集训中,根据杨军医的安排,我一直跟随他,在新兵团团部做卫勤保障工作,每天早上当起床军号一响,我们便迅速起床赶到操场。由杨军医带着我们卫勤人员越野跑步;每天上午利用一小时学习毛主席著作,做到雷打不动,紧接着背起红十字药箱到各新兵连巡诊;同时到各连炊事班巡查卫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确保干战饮食饮水卫生安全。与此同时,每天工作之余,杨军医就带我到当地山上,教我识别中草药。杨军医告诉我,在过去战争年代,条件极其艰难困苦,我军是缺医少药,部队如有伤员,大部分靠到民间采用中草药疗伤。但现在条件好了,我军医药都有保障。然而,如在战争情况下,战场瞬息万变,作为一名军队医务人员,如果药品用尽一时得不到补充,那必须在平时要学会就地取材,利用大自然的中草药来救治伤员这很重要。为此,在双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中,杨军医教我学会了60多种有关消炎、止血等及防治毒虫(蛇)咬伤的中草药,同时还教我学会识别能食用的野果、野菜及野蘑菇。
新兵集训结束前一天,杨军医找我谈话,他说:“小张同志,告诉你一事,我们部队机关通信连的卫生员于去年9月上四军大去了,该连缺一卫生员。该连连长和指导员都是我云南老乡,接兵之前特委托我在接新兵中挑选一名有医学基础的新兵,给他们连当卫生员。我前几天已与卫生队领导请示,在明天宣布新兵分配下连中,同意推荐将你分到通信连当卫生员。”听了杨军医的告知,顿时心里想,要是能分到团卫生队天天能和杨军医在一起该多好呀,但是想到杨军医三个月来对我热情的传、帮、带中曾说过,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于是我也就愉快的服从了首长的安排。
新兵下连那天,我们一大早就打起背包。吃过早饭后,便告别了美丽的双江镇,跟随通信连接兵干部,从双江镇出发,步行50余公里,于下午5时许到达了遂宁部队的营地,早已排着整齐队伍的通信连全体干战敲锣打鼓迎接着我们新兵们的到来。我从小就对绿色军营充满向往,今天终于实现了,此刻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激动。
下连队第三天,连长徐天府的夫人从云南来部队探亲,她是个旧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连长为了想摸摸我的“米桶”深浅,便委托他夫人出了十多道医学题对我进行测试,出题中有问答、填空、是非三种类型。我认真看题,思索片刻后便一一答题,约20多分钟便交了试卷。连长夫人阅卷后,便对在场监考的徐连长和徐指导员说:“答题全部正确,恭喜你连挑选了一名医学基础扎实的卫生员!”顿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惊恐答不好题会被取消当卫生员的资格呢。
下连第8天,接团卫生队通知,参加卫生队新任卫生员的专业培训,参加培训的还有地方川中石油矿医院选派来的十多名青年医护人员。我们每天一起出早操,白天一同进教室聆听卫生队首长和军医老师们上课。在为期4个月的培训学习中,我们系统学习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内外科学;学习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传染病的防治;还重点学习了战伤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及三防(原子、化学、细菌)技术。军医老师们废寝忘食的备课,热情细致耐心的上课讲解、提问和认真批改作业,使我们全体学员都深深感动!通过学习、实习使我们收获满满。在培训期间,杨军医还常利用星期日休息时间单独为我开小灶,手把手的教我扎针灸,他对我说:“中医针灸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治疗疾病中是不可或缺的瑰宝。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应要掌握继承和发扬。”为了让我学会针灸技术,曾多次叫我拿起银针在他身上寻找穴位试针,就这样让我也较好的掌握了针灸技术。
1971年11月,部队响应毛主席“11.24”的批示,开展冬季千里长途野营拉练。出发前夕,杨军医拿着一瓶经过消毒处理的马尾毛送给我。他对我说:“长途拉练中会有部分战士出现打脚泡的,到时你可用马尾为他们穿脚泡。”并将马尾穿脚泡的操作方法讲解示范了一遍,我一一记在心中。野营拉练第三天,果然就有几名新战士的脚上打起了很多脚泡。我按杨军医传授的方法穿泡,效果非常神奇。第二天,脚泡全都消失了。但在拉练第六七天里,出现了打脚泡高峰,有多名战士都打起了脚泡。每天下午一到宿营地,我第一桩事就是快速的给战友们用马尾穿脚泡。记得有一天傍晚,我曾连续穿了40多个较大的脚泡。因穿脚泡及时,消毒处理到位,没有一例发生感染,没有一人因脚泡而影响行军掉队。这多亏杨军医在拉练前及时送来马尾和教会我穿脚泡的技术,这也为我后续几年里参加长途野营拉练做好连队卫勤保障工作积下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光荏苒,转眼间离开部队已是40多年了。但回望在部队从事卫勤工作中。不禁想起德高望重的恩师杨家德军医,是他对我的启蒙指导和始终如一无私的关怀、帮助、信任与鼓励,才使我成为了连队一名技术过硬的优秀卫生员。
我与恩师杨军医结下的不解之缘与深厚情谊,时至今日仍十分眷恋,感恩恩师!永生不忘!
2025年3月12日
【作者简介】
张北传,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曾任职在东至县血防站工作,主管医师;热爱文学,曾是池州日报社特约通讯员,先后在池州日报,皖江晚报、安徽日报及县、市广播电台发表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