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标准行书研制者、国礼书法家陈红松创作的8米长1米宽的作品《勇敢追梦,与未来交手》,于3月11日亮相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报告厅。全场百余名青马工程班学员在震撼之余,跟着主讲导师梁丽华教授,连续高呼三遍所写内容。巨幅书法化身励志教材,不仅让全体学员终身难忘,也引来中国报道、中国教育在线、中国书画网、中国书画头条、浙报潮新闻等十多家媒体聚焦。八米书法进大学课堂究竟有何意义?作者陈红松的创作手记,解读了其中的五重教育价值。

作为《勇敢追梦,与未来交手》8米书法长卷的创作者,当看到作品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青马工程班思政课堂上徐徐展开时,我深切感受到艺术创作与时代使命的共鸣。这幅承载着文化理想与教育情怀的作品,在师生们的集体诵读中实现了艺术价值的升华。从创作者视角审视此次教学实践,书法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展现出五重特殊价值。
一、文化基因的时代表达
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思考如何让千年书法说当代语言。选择"勇敢追梦,与未来交手"作为文本,既延续书法"文以载道"的传统,又注入新时代青年成长的时代表达。标准行书的法度严谨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内在契合,长卷形制的空间张力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宏阔视野形成意象叠加。这种创作构思,本质上是将书法艺术转化为可视化的文化基因图谱。
当学生们触摸宣纸上的墨痕时,他们在感知的不仅是笔墨韵律,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三次集体诵读形成的声浪共振,使静态书法升华为动态文化仪式,这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作为创作者,我始终坚信:书法不是博物馆的化石,而是流动的文化血脉。
二、教育场域的审美重构
8米长卷的物理尺度本身构成教育革新。在创作时特意设计的尺寸,既考虑展厅效果更预设教学场景——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展开的仪式感,正是打破传统课堂边界的密钥。当师生共同展开这幅相当于两个乒乓球台长度的作品时,知识传授的单向模式自然转化为价值共建的互动场域。
这种空间重构带来认知模式的革新。笔墨的视觉冲击、诵读的听觉震撼、宣纸的触觉质感,构成全息认知矩阵。在数字原住民的时代,这种跨媒介传播策略使理论教育突破语言局限,我通过书法语言搭建起青年与真理对话的美学桥梁。
三、价值认同的美学路径
创作过程中,我刻意强化笔墨的青春气质。飞白处的留白象征发展空间,涨墨法的运用隐喻时代浪潮,章法布局的节奏变化暗合奋斗征程。这些艺术语言的精心设计,旨在将抽象信仰转化为可感知的美学符号。
当看到学生们在墨迹前自发高呼青春誓言时,我更加确信艺术的教育力量。书法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载体,而是通过审美感动实现价值认同的催化剂。这种"以美育德"的转化机制,印证了我多年坚持的创作理念: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一粒火种。
四、艺术教育的范式创新
作为标准行书规范研制者,我始终探索书法教育的现代转型。此次将国礼创作经验引入思政课堂,是艺术社会功能的延伸实践。作品中融入的外交礼仪记忆与文化传播使命,使青年在艺术鉴赏中自然领悟"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深意。
在笔墨经营中,我注重哲学思维的视觉转化:墨色浓淡阐释矛盾论,章法布局演绎系统观,笔势流转暗示辩证法。这种艺术语言与理论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东方美学的诠释维度。
五、传统资源的活化实践
这幅长卷的诞生,源自我对"两个结合"的创作思考。在内容上,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华美学精神熔铸;在形式上,让非遗技艺服务当代教育需求。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符号移植,而是通过基因重组激活传统文化中与时代共鸣的精神密码。
当作品从外交国礼转化为育人载体时,书法教育的边界得到创造性拓展。师生们共同参与的文化再生产过程,正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微观写照。这让我更坚定艺术家的时代责任:要做文明基因的转译者,而非传统的守墓人。
站在报告厅见证作品的教育新生,我深切体会到艺术创作的时代使命。8米长卷连接着千年文脉与青春中国,在笔墨与信仰的碰撞中,传统文化焕发出服务时代的磅礴力量。这不仅是次艺术实践,更是文明传承的生动课堂——当青年学子的手掌与历史文脉相遇,文化自信的种子便已在心田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