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众人的眼中,峨眉山仿若仙之境域,佛之浩渺海洋。其与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九华山以及浙江的普陀山,一同被誉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 峨眉山占地面积约15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079.3米,是四川盆地的最高峰。山势雄伟,景色秀丽,自古以来就有蜀山第一秀之称。

峨眉山的气候多变,四季分明,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佛教名山,峨眉山拥有众多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是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等。这些寺庙历史悠久,建筑精美,是游客朝圣和游览的好去处。此外,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峨眉山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山上有丰富的植被,种类繁多,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

此外,峨眉山还有许多奇峰异石,如金顶、舍身崖、观音阁等,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来到峨眉山,游客可以体验徒步登山、索道观光、洞穴探险等多种游览方式。徒步登山可以领略山间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乘坐索道可以俯瞰山川美景,感受云雾缭绕的仙境;洞穴探险则可以探索神秘的地貌,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峨眉山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游览峨眉山,既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又能领略千年佛教文化的底蕴,是游客们不容错过的旅游目的地。


据传汉代即有佛寺。但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有佛寺,实际是以魏晋年间僧肇所建黑水寺为最早。晋隆安三年(399)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相传峨眉山由此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唐僖宗时敕建永明华藏寺,重建中峰、中心、华严、万年、黑水、灵岩六大寺。又因为山中多火,将寺改名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等以三云二水而抑之。后来黑水寺被称为峨眉祖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白水寺僧茂真奉敕重建六大寺,并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六十二吨,供奉于白水寺(即今万年寺)。
主要寺院: 峨眉山原有大小寺院百余处,几经兴废,现存主要寺院有万年寺、报国寺、伏虎寺、善觉寺、光相寺。 万年寺,始建于晋隆安3年(399),为慧持创建,初名为普贤寺。唐僖宗时(887-888),慧通禅师重建,更名为白水寺。宋时又更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神宗皇帝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赐名为圣寿万年寺。清代又加修建。1946年大火,除砖殿外,毁坏殆尽,现在的万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的。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入山第一座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

伏虎寺,又称伏虎禅院、神龙堂、虎溪精舍,据《峨眉山志》说,为晋时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卧虎的伏虎岭下为基地,定名伏虎寺。唐代云安禅师重建,规模渐大。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善觉寺,原名降龙寺,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道德禅师开建,左与伏虎寺遥相呼应。清初,住持元亨禅师德高望重,声闻朝廷。相传清康熙皇帝游峨时,寺僧因避“真龙天子”之讳,乃改降龙院为善觉寺。康熙壬午年间(1702),康熙御题匾额“善觉寺”,“降龙院”寺名遂废。




光相寺,因峰顶的铜殿在阳光下发出光芒,故名金顶,又称“金顶寺”。相传建于东汉,原名普光殿。历代兴废不一。正殿永明华藏寺,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殿后最高处,原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所造铜铸佛殿一座,广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贤菩萨铜像,四壁铸出万佛。铜殿与华藏寺均焚于火。在铜殿遗址附近留有两座铜塔。 此外,还有大安寺、大佛禅院、华藏寺、清音阁、仙峰寺、洗象池、圣水禅院、洪椿坪等寺院。

鸽子树

菩提树

䔒㮛树两棵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