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步韵陈贻新博士《七律·乙巳年龙抬头》
隆光诚(广西南宁)
芸夫祷盼两歧年,一夜甘霖水漫川。
趁势萌生春昼梦,赶时耕种洛阳田。
开怀玉宇观云朗,把盏金秋赏菊妍。
囤满食饶人解泰,农家媲美阆风巅。
陈贻新博士《七律·乙巳年龙抬头》原玉:
昂首抟空岁复年,苍茫大地好山川。
偷来碧水题桥柱,欲去寰球种杏田。
今日昆仑红树茂,明朝海岳赤松妍。
桃花时节春风热,九万扶摇跃顶巅。
七律·步韵陈贻新博士《七律·乙巳年龙抬头》赏析
农学武
这首诗格律严谨,押韵和谐,符合七律的规范。在结构上,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层次分明。
首联:“芸夫祷盼两歧年,一夜甘霖水漫川。”描绘了普通百姓期盼丰收的好年景,一夜的甘霖滋润了大地山川,为下文的农耕场景铺垫。“两歧年”表达了对丰收和美好的向往。
颔联:“趁势萌生春昼梦,赶时耕种洛阳田。”承接首联,继续描写春天的生机和人们及时耕种的忙碌,“春昼梦”富有诗意,寓意着希望和憧憬,“洛阳田”可能借指肥沃的土地。
颈联:“开怀玉宇观云朗,把盏金秋赏菊妍。”视角从春天的耕种转向未来的收获,想象在金秋时节开怀赏菊的愉悦,展现出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同时也体现了一种闲适的心境。
尾联:“囤满食饶人解泰,农家媲美阆风巅。”归结到丰收后人们生活的富足和安心,认为农家的幸福可与仙境相比,表达了对农民美好生活的祝愿。
主题与情感:
整首诗以龙抬头为背景,围绕农耕和丰收的主题,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对农家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诗中既有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描绘,又有对未来丰收的期待,情感真挚,积极向上。
与原玉的比较:
步韵之作在韵律上与原玉呼应,在主题和情感上也有一定的关联和呼应。原玉更加豪迈壮阔,展现了宏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视野;而此作则侧重于描绘农家的生活和期望,更具田园气息和生活质感。
语言特色:
用词精准,如“芸夫”“祷盼”“解泰”等,富有古朴韵味。同时,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如“一夜甘霖水漫川”“趁势萌生春昼梦”等,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意象运用:
诗中选取了诸多富有寓意和代表性的意象。“甘霖”象征着滋润与生机,为农耕带来了希望;“春昼梦”是一种美好的憧憬,虚幻而又充满期待;“云朗”营造出开阔明朗的天空景象,暗示着前景的光明;“菊妍”则以菊花的艳丽展现出金秋的丰硕与美好。这些意象相互交织,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对比手法:
诗中存在着时间上的对比,从春天的耕种到金秋的收获,通过这种时间跨度的对比,突出了农民劳作的过程和最终可能获得的成果。同时,还有现实与想象的对比,现实中的辛勤耕种与想象中金秋赏菊的悠闲形成鲜明反差,更凸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内涵:
“龙抬头”这个传统节日在诗中虽未直接描述其习俗,但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农耕活动的描绘,蕴含了人们在这个时节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体现了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
艺术风格:
隆老师的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不刻意雕琢,却能将情感和景象巧妙融合。在步韵的基础上,保持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对原玉的呼应,又有独立的思考和表达,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诗歌创作功底。
社会意义:
此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生活的重要方面,以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大自然的依赖。在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唤起人们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注与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立意明确,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富有韵味又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作者简介
隆光诚,广西那坡县人,现在南宁工作和定居。广西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西散曲学会创始会员。桂林都市诗社等多个文学社副社长。香港《诗词荟萃文学社》副社长、主编。广西知名诗人,有多篇诗词作品在全国各级专业刊物发表,深受读者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