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植树节的由来和意义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三月的风还裹着残冬的凉意,泥土里却已涌动起五千年的春潮。从甲骨文中那个双手捧苗的"春"字,到《礼记》里"盛德在木"的记载,华夏民族的根系始终与草木共生。当孙中山先生将惊蛰后的雨水化作笔墨,在《建国方略》里种下"大规模造林"的愿景时,一个古老文明对自然的敬畏,终于在1928年的春天抽枝展叶——植树节从此不再只是农历里的模糊刻度,而是镌刻在时光年轮中的绿色图腾。
2025年3月12日星期三(农历二月十三)是我国第47个法定植树节,主题是“履行植树义务,共建美丽中国”。
每年植树节当天,全国各地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和当地人民群众一起义务植树,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举办全民义务植树宣传活动,包括树木认养、绿化知识问答等活动,旨在传递环保理念,促进绿色生态低碳生活。
植树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15年,由凌道扬、韩安和裴义理等林学家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
植树节的意义在于在于宣传保护树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促进国土绿化、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植树节不仅是对孙中山先生林业思想的传承,更是对绿色生态的坚定守护。通过植树,我们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减少水土流失,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资源。此外,植树造林还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许多重要的林产品如水果、药材、茶叶、橡胶等都与树木密不可分。
植树节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最早提倡植树造林的人之一,他在1883年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幼苗并栽种成材。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病逝。为了纪念他并传承他的林业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每一株新栽的树苗都是向天空伸展的信笺,既写满《齐民要术》里先人的智慧,也记录着荒漠中种树老人掌心的沟壑。当我们俯身培土时,指尖触到的不仅是湿润的春泥,更是文明的血脉在掌纹间奔涌。那些深埋地下的根系终将织成网,网住消逝的雨季,网住候鸟的归途,让每个植树节都成为连接古老二十四节气与未来星辰的桥。待百年后新芽长成古木,年轮里流转的,仍是人类与土地亘古不变的盟约。
共981字 2025年3月8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