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背景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龚玥)
东方女儿国
——探秘.当今人类社会仍存的
最后一支母系氏族摩梭人(上篇)
【段德凤】

(幸福的摩梭人)
2024年8月22日,我们终于踏上了去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泸沽湖畔的旅游大巴车。
泸沽湖,地处滇、川、藏交界之地,属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地、茂盛的苔藓、上万亩湿地草海、雪山和牛羊马。
这里,有透切靓丽、湛蓝如玉的高山湖泊。白天,它把天际那抹蔚蓝与白云沉入幽邃的湖泊里,水天一色;晚上,它把银河系皎洁的月光和满天的星星盛在湖里,星河璀璨,时光仿佛迈入了宁静的人间仙境。
这里,有广阔绿染的草甸园与牧场,有高原巍峨壮美的高山,绿野仙踪,野花竞相开放,原生态清冷而深邃静谧的秘境,神奇又美丽。
这里,还有心灵的诗和远方,有天上人间,与世无争,让人心驰神往,令人心旷神怡与沉醉。
这里,更让人心动的是,乾坤旋转了几千年,现在仍然生活着当今人类社会最后一个母系氏族部落——摩梭人。我们此行,非常有幸地遇上了一位当地年轻美丽、有学识、能说会道会唱的摩梭族导游。一个真实真情的流露,一个潜心的探秘调研。于是,笔者将探秘索隐寻幽觅实沾墨记之。

(摩梭族导游--小马拉姆)
这里的风土人情
欢迎各位来到我的家乡七彩云南与世界花园来旅游做客!这两天由我小马拉姆带领大家游览我们摩梭人集居的、也是养育我的泸沽湖畔。
泸沽湖坐落在我们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和四川省盐源县的交界处,为该两省两县共有。现代的摩梭族人就是古代的“泥月乌”人,属纳西族人的一个分支。据统计,现有摩梭族人约5万,然而集居在泸沽湖畔周围的却达4万多人,仅我们宁蒗彝族自治县泸沽湖境内就有近2万人。
摩梭族人,古代被称为游牧民族。在《史记》中称牦牛羌和牦牛夷。据史谱中记载,战国时期,羌人部落首领邛,为避遭秦国的威胁,率领族人南迁,先后迁甘肃、川北、川西、越唐(今西昌东南)、四川盐源、永宁、泸沽湖一带,至今巳有1500多年。我们的老祖宗来到这里居住后,主要依靠守猎游牧生活。
尽管经历了上千年的世代生活,但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浓郁独特的摩梭民族风情与民俗习惯及传统文化,它虽然有自己独特的摩梭语言,但很遗憾没有自己的文字,它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至今还保留着母系氏族唯一仅有的一个部落,被世人称为神秘的东方女儿国。在这里,独特神奇的母系氏族文化和婚姻形态,独特的“女儿国”民族风情品牌与秀丽的自然山水及人文文化有机结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被誉为人类家庭史、婚姻史上的“活化石”,是上帝撒落在这高原上的一颗闪亮明珠。

(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奇俗)
摩梭母系氏族大家庭,居家实行母方共居制。每个母系家庭都有着自家的家名,即家名前冠以家族的名称。血统世系按母方计算,它是母系家庭结构的基本特征,整个家庭成员都是一个始祖母和她的姊妹后裔;这里的母方女人是生产、生活的组织、管理主持者,在家庭与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居家钥匙是家庭权力的象征,由母系管家掌管,掌管年老后,把钥匙交给长女或能干的女儿。财产继承按母系分配。无子女的家庭过继姊姐的女儿续管。一个母系家庭一般是7--30余人,工作生活实行分工合作制。
摩梭人先后经历部落社会和氏族社会。但摩梭人的婚俗至今始终保持着母系大家庭和阿夏走婚的形式。阿夏走婚即男不娶,女不嫁,采取男子走访结交女方的形式,暮合晨离,聚散自由,双方都终生生活在母亲家里繁衍生息。
阿夏走婚的男女结合完全以感情作基础,崇尚真诚纯洁的性愛,不受经济和等级的约束,一般以年轻美貌、聪明能干为主要择偶标准,也不受外力干涉,双方无共同经济关系,所以离散也自由。男方去女方处走访时,一般是开始时处于秘密状态,待一段时间后,才与女方家人见面公开,并送上一定数质量的礼物。


(泸沽湖畔,情牵走婚桥)
当然,他们的婚配并不是随便可行的,他们也禁止母系血统近亲结交阿夏。最初的走访结交,首先也要互相了解对方的父亲血统关系,同时必须要属于两个不同母系家庭的两个不同的经济单位,即不同氏族之间才能婚配。
“走婚”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乱来,它是历史的传承,是真情的流露。摩梭人走婚,男女双方必须在13周岁成丁礼后才有走婚资格。此时的阿夏(女方)/阿注(男方)在彼此了解、心仪相爱的基础上,经过对歌、篝火晚会、眉目传情等活动形式,相互赠送具有传统特性的信物,如腰带、毯帽、梳子等,表达愛意和承诺“拴住情谊”,男女双方才正式确定走婚关系;晚上阿注凭暗号与信物偷偷进入二楼阿夏的绣花楼,两人男欢女爱之后,天亮时阿注又依依不舍地偷偷走人,离开温馨的花楼。
“走婚”不等于结婚,“走婚”后的男女也不属于民俗上的夫妻关系,更不受法律上的保护,男女双方关系不行了就另行“走婚”。所以,摩梭人男方对夜遇走婚所生的子女没有抚养关系,子女的一切关系随母亲,由母亲与舅舅共同抚养成人。但知情重义的男方,趁女方给夜遇走婚所生的小孩40天庆生时,会提着牦牛肉等礼物去给夜遇走婚所生的小孩庆生,以示祝贺小孩健康成长与长寿。这是我们老祖宗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规矩。

(甜蜜的摩梭走婚人)
我是摩梭人中的幸运儿
我就生活成长在这样一个母系社会结构和走婚制摩梭人家庭,但我是幸运儿。1987年出生的我,不知道父亲是谁,这是父母亲大人们的秘密,我只知道家里成员有母亲,一个哥哥和大舅与小舅。我们摩梭人信仰藏传佛教,我小舅是一位喇嘛,因没有走婚自然没有孩子。我母亲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大舅白天劳动尽心尽力地帮助母亲抚养哥哥与我,夕阳西下就匆匆忙忙地去回访阿夏,直到天亮才回家;我一岁多后会走路了,就整天屁颠屁颠地跟在小舅后面到处跑。
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国家改变了我的命运。到了上学年龄,母亲与小舅便送我去坝上读小学。由于我们摩梭人只有独立的摩梭语言,没有独立的文字,在填写入学报名表时很是尴尬,不知道写什么名字。老师问我叫什么名字,我们玛丽玛的一通回答,汉人老师听不懂我们说的话,被我们弄得一头雾水懵里懵懂,我们就用手势比划带说话,后来老师才终于知道我们是摩梭人,没有文字名字。于是,为难的老师就给我取了姓(即姓马),意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活泼可爱上进的小骏马,名曰小马拉姆(拉姆即仁慈的天使或仙女),也就是我现在一直喜欢在用的这个名字。
从此,我懂得了文字的重要性,懂得了文化知识能改变人生命运的道理。于是我发奋读书学习。小学毕业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宁蒗县城读中学。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子女的教育和生活,一进学校就为我们配置了书包、学习用具等,还为我们女生添置了漂亮的裙子。一起送我进城读书的母亲、小舅见我那兴奋劲儿,脸上也绽开了花。我听到她俩在悄悄地说,她们处在这个盛世年代,孩子是幸运儿,她们是摩梭人中最幸福的人。
从那以后,母亲象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乐哈哈的,做事有使不完的劲;孤独沉默的小舅也因此被完全改变,他像看到了人生的希望,经常来县城探视我,给我送这送那,送些什么吃的土特产,给我讲家里的变化与故事及妈妈的嘱咐。

(汹涌澎湃的金沙江)
初中、高中的学习,像做梦一样变幻着,一晃就过去了。我很想继续升读大学,哪怕是中专、大专也好。但家里的环境、条件等都不允许我再升级读书了,我不忍心眼巴巴地看着母亲与小舅为我读书而操劳到死;知足吧,我一个摩梭族女孩,得为年迈的母亲、小舅挣钱,改善她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使她们过上舒服幸福的日子。通过努力,我的这一目的达到了,现在我找到了这份较为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还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店,而且在丽江市城里还购买了一套商品房,生活等条件越来越好,这些我都不会忘记为我含辛茹苦的母亲、小舅和引导我走上人生道路的老师们。
同时我也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们仍在困苦中挣扎。这里,现代文明与古老传承仍然同在,贫穷与富裕仍然同在,山上与山下也不一样。近些年来,我通过做导游工作,无偿地为他们转带了不少爱心人士捐赠的旧衣服、书包和学习用品;我们摩梭人也懂得感恩,为感谢爱心人士们的关爱,我们为他们寄送了不少的野生松茸、蘑菇、中草药材等;前几年,湖北武汉新冠疫情爆发,我们毫不犹豫地尽心尽力支持了武汉的抗疫工作。

(摩梭大酒店)
我们摩梭人家虽然聪明勤劳,但这里也没有你们汉人地区那样先进。你们会种水稻,会经商,懂得农业开发等等;而我们只知道种包谷(玉米)、烟叶、青稞、放牧,我们这里比你们那里至少落后几十年。你们刚才经过的我们宁蒗县山路十八弯与金沙江畔,属于山地高原地形,沟深坡陡,环境复杂。过去,山中悬崖峭壁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更没有桥梁,出山购物、读书等,只有一条过江挂溜索渡过金沙江;由于村里没有小学,孩子们上学每天都得沿山单程走1.5小时,一般在2一3小时的山道,而且很不安全,特别是下大雨涨水时,大人们目送小孩过江乘溜索,眼睛瞪得像牛眼似的,心脏都提到了嗓子眼,那个味不知道怎么形容。
我们的李克kè强总理到这里视察过以后,国家拨款,于2016年才修建成了这条著名的九曲十八弯高山路,架设了新桥梁,修建了小学校,拨发了扶贫开发资金,这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5.3.8)

(金沙江中游宁蒗县山路十八弯)
(本篇文字和部分配图来自作者微信公众号“兰亦亭”)
(预告中下篇内容:①泸沽湖与女神山的前世今生;②见证。)

【作者简介】段德凤,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在城步县党政机关工作过几十年。原市青年书协理事、市书协会员、县书协理事,市县人大代表。经常在国家和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段德凤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