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蒋老,是在风雨飘摇与饥寒交迫中度过的。祖父拖家带口,一路乞讨,从远方逃荒至淮阴。那时,家中一贫如洗,无立锥之地,每至夜幕降临,一家人只能在伯父家的牛棚里勉强栖身。牛棚内牲畜气味弥漫,牛儿偶尔发出的低哞声,在寂静夜里格外清晰,伴他入眠。遇上雨天,破旧棚顶落水如注,牛棚瞬间成“水帘洞”,地面泥泞不堪,他像无助蝼蚁般,匆忙跑到别人家屋檐下躲避风雨,满心皆是对生活的无奈与苦涩。 他的父亲,本欲靠小生意挣些糊口钱,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却陡然转向黑暗深渊。一日,父亲前往杨庄,竟被国民党士兵无端当作共产党密探抓走,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折磨。拳打脚踢、皮鞭抽打,父亲被打得皮开肉绽、浑身是血,却紧咬牙关,不吐露一字。母亲得知消息,心急如焚,不顾安危前往杨庄讨说法,却也被关进小黑屋,敌人如恶魔般对她动用酷刑,将钉子狠狠钉进她的双手,鲜血汩汩而下。但母亲与父亲一样,有着钢铁般的意志,面对逼问,宁死不屈。直至共产党八路军如神兵天降,国民党士兵狼狈逃窜,父母才从鬼门关捡回性命。经此大难,父母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为人民撑腰、谋幸福的大救星。此后,父亲投身革命,振臂一呼,带领群众反抗国民党,积极拥护共产党,成为当地党的基层干部,如螺丝钉般默默坚守,为党的事业奉献光热。
在父母言传身教下,年幼的蒋老心中早早种下为党工作的种子。他深知,唯有知识能改变命运,让家人和乡亲过上好日子,于是如海绵吸水般拼命学习。然而,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家中连吃饭都成问题,根本无力供他上学。即便凭借努力考上学校,也只能含泪放弃。所幸老师不忍,安慰他可回原校学习并免去学费。蒋老如获至宝,每日天不亮便起床读书,夜晚伴着微弱灯光学习至深夜,常废寝忘食。如此刻苦一年,他终于再次考上淮阴中学。可学费问题又像大山横亘眼前,四处借钱无果后,他只能满心不舍地离开心爱的校园。
青春逐梦:挫折中坚守的奋进之路
十几岁离开校园的他,那颗积极向上、渴望改变的心从未熄灭。恰逢新华书店招人,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应聘,凭借努力与出色表现,成为一名乡村图书发行员。但他并不满足,发挥特长写通讯报道。他深入乡村,与村民倾心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与需求,用文字记录真实故事与百姓心声。他的文章《夏家湖人民何时笑?》发表后,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引起上级领导重视。县委书记亲自致电询问,称赞他是人才,并安排考察,拟任他为公社干部。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嫉妒之人如暗处毒蛇,暗中使坏,不仅隐瞒不报,还截留任职文件。直到借调到公社整理档案时,才偶然发现自己竟是县委任命的干部。去找领导理论,得到的答复却是因妻子出身地主家庭不能提干。面对这不公平,蒋老满心委屈不甘,却未被打倒,反而暗暗发誓,要更努力工作证明自己。
中年担当:奉献中铸就的乡村新貌
社教运动开始后,他被抽到社教工作队。在那里,他如不知疲倦的战士,带领群众科学种田、大造绿肥。妻子生孩子那天,他还在绿肥塘与群众一同劳作,汗水湿透衣衫浑然不觉。直到大儿子跑来告知,他才急忙赶回家,却发现家中早已无米下锅,无奈之下,只能红着脸向别人借钱买几筒面条。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了群众的幸福生活默默付出,却常常无暇顾及家人。也就在那一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说起入党,还有一段插曲。那是因为他工作主动积极,一切服从工作队安排,表现出色,领导发现是个人才,有意培养,要他写入党申请。可是当把入党申请提交到县委时,哪个都不敢批。再三询问才得知,说因为老婆家是地主成分不能批准。后来县委再请示淮阴市书记丁铁,批示“有成分论,不惟成分论,此人可以入党”,这样才顺利加入党的组织。
后来,蒋老被抽调到学习大寨工作队,这段经历如同一束光,让他的党性教育愈发坚定。培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乡里最困难的村担任书记。这个村子有1980多人,却仅有900多亩贫瘠土地,粮食产量极低,村民面黄肌瘦,年年靠政府救济粮度日。看着村民渴望过上好日子的眼神,他心急如焚,整日苦思解决办法。他常常徘徊在田间地头,观察农作物生长,与老农交流。终于,他想到小麦带豌豆的种植方法,并亲自下田试验。每天天不亮就下地,仔细观察作物生长状况,及时调整种植方案。经过无数次尝试与努力,终于在不影响小麦生长的情况下实现增产增收。经过两年不懈奋斗,他成功解决全村温饱问题,还向国家贡献15万斤爱国粮,让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子一举成为学习大寨村的典型,村民们对他充满感激与敬佩。
蒋老的妻子吴可钦,本是才华横溢的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曾有机会去上艺术学院,却为了爱情与家庭毅然放弃学业。几十年来,她操持家务、照顾孩子,默默支持丈夫工作。二人相互尊重、相濡以沫,携手走过60多个春秋。如今,他们的儿女都已培养成才,各自取得不错成就,也算是对他们多年辛勤付出的慰藉。
坚守底线:抉择中彰显的党员本色
在蒋老的职业生涯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被培养为干部时,他曾备受重视,本以为次日就能担任乡领导,开启人生新篇章,却一夜之间变故突生。再三询问得知,又是因妻子祖父是地主的缘故。他如坐过山车般,从喜悦巅峰跌入失望谷底,心中满是苦涩无奈。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他信念从未动摇。后来,他被安排到堤防管理所做副所长,虽职位不高,却认真负责,将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当时河湖管理备受国家重视,他负责材料监督管理,护坡工程是个“肥差”,不少心怀不轨之人如苍蝇般围着他送礼请吃饭,他却如巍峨高山,不为所动。果然,个别领导因工程腐败锒铛入狱,而他坚守底线、洁身自好,赢得众人尊重赞誉。
在乡镇工作期间,他是主管乡镇工业,面对一无资金、二无人员的困境,他毫不退缩抱怨。他如勇敢的探险家,四处奔波找门路、找工程老板、找银行。为见工程老板,他能在人家门口等上数小时;为争取银行贷款,他精心准备材料,反复跑银行。他还召集村干部开会,动员大家出人出力,为乡镇工业发展出谋划策。在他努力下,短时间内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轮窑场,不仅增加集体收入,还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得到县委表扬。后来,他被调到另一个乡镇,继续发挥经验能力,将成功经验传授给大家,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
回顾几十载风雨人生路,蒋老感慨万千。他说,自己出身贫苦,是共产党带来了幸福生活,一辈子只知道坚定信念跟党走,一心一意为群众。他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身边人,也照亮那个时代。
20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