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淬炼绽芳华 巾帼擎光暖荆楚 ——记新时代教师焦永熙的教育奋进之路
作者: 凤 鸣
晨曦初绽,通山一中的教学楼琅琅书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晨歌。三楼教室里,焦永熙老师正穿梭于课桌间,她步履轻盈,欣赏着学生诵读,时而在某位同学身旁驻足,静静听其背诵;时而抬手示意,带领学生齐声朗读,引领着朗读节奏。她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柔和,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描绘着教育的温情与力量。
焦永熙,这位而立之年的教师,已在杏坛耕耘八载。八年来,她如不倦的春蚕,倾吐心血;又似清澈的清泉,润泽着学生求知的心田。她的教育之路,充满了诗意与哲思,点亮了无数学生的星辰大海。
讲台:诗意淬炼,点亮课堂星辰
如果说教育是一场诗意之旅,焦永熙的课堂就是一座诗心熔炉。2024年3月,咸宁市首届语文教研节上,她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面对学生“别里科夫为何要把自己困在套子里”的疑问,她借助斜射进教室的阳光,巧妙作答:“生活如这光线,光明与阴影并存。别里科夫的套子,是他躲避风雨的屏障,却也成了禁锢他的牢笼。”这番话让学生们沉浸在思索中,随后掌声雷动。这堂课以文学为舟,引领学生探寻人性幽微;以哲思为桨,在学生心中划出希望涟漪。
淬炼,是她坚持的教学理念。她认为语文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引领学生用文字开启生命奇妙之窗。2022年,在“荆楚好教育”同课异构大赛中,她以普希金的《致大海》为帆,带领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海洋破浪前行。讲到动情处,她语调激昂,双手在空中挥舞着,仿佛在描绘那波澜壮阔的画面:“想象一下,无边无际的大海,波涛汹涌,海风呼啸,那是自由的召唤……”让学生们仿佛听到十九世纪的诗魂与二十一世纪少年的心跳同频共振。此课赢得了听课师生的称赞,也赢得了一等奖。
杏坛八载,她在省市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奖。但比起奖杯,她更珍视办公桌上那叠作文本——她担任副主编的《新教材课堂同步作文演练》的原始稿。她常挑灯夜战批改学生随笔,用红笔在字句旁画上笑脸等图案。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焦老师的评语,照亮了我写作的道路。”
教研:孤勇探索,甘为文化摆渡人
身为备课组长,焦永熙在同事眼中是“温婉而坚毅的剑客”。2023年,在咸宁市“说高考”活动中,她凭借《把握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心理》斩获一等奖。那天,她优雅地走上讲台,话语如利剑出鞘:“高考阅读并非无章可循的解谜游戏,而是与作者展开的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面对台下的低声赞叹,她淡然回应:“语文教师应是文化的忠诚守护者,既有柔情,也有剑气。”教研阵地上虽无硝烟,却堆满资料。每至子夜,她常与咖啡相伴,在论文中探寻真理。2022年,荣获市二等奖的论文《古典诗词中的生命意识突围》,灵感源自女儿随手涂鸦的向日葵。她在论文扉页写道:“教育者的使命,是让传统根系绽放时代繁花,让千年文脉化作滋养新芽的春泥。”
焦永熙老师在教育路上,用诗意的课堂和不懈的教研,为学生们照亮前行方向,成为荆楚教育界闪耀的巾帼之光。
家庭:天平倾斜,守望希望微光
焦永熙的家庭,是她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也是她满怀愧疚之处。丈夫身为重点班班主任兼物理学科主任,工作极为忙碌。她在繁重教学之余,全力支持丈夫,二人携手在教育之路上奋进。
2023年秋,女儿高烧住院,而焦永熙正带领学生参加省里的作文竞赛。电话里母亲焦急的呼喊,让她泪水瞬间模糊双眼。一边是病床上呼唤妈妈的女儿,一边是即将上赛场的学生,想到丈夫同样忙碌,学生也急需她,她忍痛选择留下。赛场上,她强装镇定,内心却时刻牵挂女儿。学生获奖时,她激动落泪,泪水里既有对女儿的愧疚,也有对学生的欣慰。
她常因无法给女儿更多陪伴而自责,却也深知肩负众多学生的未来。一次,站在“高考突出贡献”领奖台上,她将荣耀归于学生与同仁。散会后,她又赶忙回教室,发现一个垂头丧气的男生,便用《屈原列传》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激励他,温暖了因父母离异而消沉的学生。
离开校园时,路灯拉长她的身影。她就像新时代教育者的缩影,在杏坛绽放芳华,以微光温暖荆楚大地,让被她照耀的少年,终能领悟教育薪火相传的力量。
焦永熙的故事,是一首关于爱与奉献的诗篇。她用心灵的烛光,照亮了学生前行的道路;用坚韧的意志,书写了教育的华章。她的身影,如同那晨曦中的微光,温暖而坚定,照亮了无数少年的梦想与未来。在她的引领下,学生们不仅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更在心灵的沃土上茁壮成长。焦永熙,这位新时代的教师,用她的智慧与爱心,为荆楚大地播下希望的种子,让教育的薪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