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家 老 宅
作者:张良碧
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轰隆”一声巨响,我家老宅顷刻就轰然倒塌了。在当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中,结束了它七十五年的历史生命,泯然长逝矣。

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风景秀丽、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繁衍生息在汉江之畔。我家老宅就座落在汉江大堤脚下,背靠大堤,分享着汉江给我们带来的福祉。喝的是汉江水,吃的是江汉平原的粮,吮吸的是江汉文化的精萃。我家老宅的北面是汉江,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广阔原野——江汉平原。当你登临汉江大堤向北望,滚滚东流汉江水,奔流不息直到江。每当防洪期间,汉江汹涌澎湃,它奔腾着,咆哮着,好像一头吞噬万物的猛兽。在它平静时,又像一头温驯的小绵羊,无声无息奉献它的一切。在过去,交通便利之地,莫过于水路之处。我家祖辈就选择了依堤而居的傍水之地——上古寺(注:汉江大堤的仙桃段上,有一座古老寺庙,被称为上古寺。据传,上古寺建于唐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寺庙内供奉着众多的佛像和神龛,是当地信仰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上古寺的名字中的“上古”一词可以解释为“古老的”或“远古的”。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寺庙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悠久而得来的。另外,上古寺所在地点靠近江汉大堤,这也是寺庙名字的一种解释。大堤是为了防止江水泛滥而修建的,而上古寺位于大堤的一侧,因此得名为“上古寺”)。小时候,我登上汉江大堤,众多船只就会映入眼帘,有“百舸争流千帆竞”的帆船;有承载数吨物质运往乡村,行驶在江上的趸船;有运载乘客上百的大轮船;还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摆渡船。特别是千帆竞渡,纤夫拉船的情景,更让我永生难忘,至今记忆犹新。纤夫拉船逆水上行、船随着纤夫号子“嗨,嗨哟哟,嗬嗨……”缓缓被拖行,纤夫们把石头、水、泥土踩在脚下步步艰辛,号子与脚步整齐划一。号子声回荡在江面,飘向天空。“浪遏舟行,张紧了,纤绳一副。背似弓,汗如淋雨,艰难移步……精气神,最赞拉纤人,丰碑铸。”(纤夫颂[满江红])。那情景远看是文化,近观则是辛酸。半个世纪过去,落后的拉船被现代轮船代替,但是纤夫精神却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纤夫“嗨哟”之声是一种文化——劳动号子,它的作用,就是统一步伐,调节呼吸,也可以调剂精神,鼓舞劳动热情,激发干劲,消除疲劳等。沿江的街道城市也极尽繁华。街道名称也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意义。(如岳口、徐鸳口、横口、汉口等),汉江是中国著名的河流,位于中部地区,流经多个城市。汉江的街道通常是靠近河岸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城市最早形成的地区之一。在形成初期,人们为了方便识别和定位,就选择以周围的地理特征作为街道名称、河流口岸的位置。汉江历史文化渊远,沿江街道取名与历史意义、文化有着重大关系。我家住在现在的新横口街(1958年搬迁此,现属胡家拐村),离过去的老横口街只有两华里。据传说,仙桃横口的地名由来于一段古老的传说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这片土地上曾有一棵仙桃树。这棵仙桃树生长横亘在大江之上的一段河岸,形成了一道自然的屏障。每当大江发生洪水泛滥的时候,仙桃树就会奇迹般地增加巨大的力量,将洪水阻挡在大江之外,保护着周围的民众不受洪水侵袭。人们为了纪念这棵神奇的仙桃树,便将这个地方称为仙桃横口。再如岳口——缘因唐代诗人皮日休途径此地,感慨其贸易发达写下“行樯约物价,岸柳牵人裾”的诗句,人们爱其诗,遂称“约价口”。后因南宋将领岳飞曾屯兵于此,改称“岳家口”,简称“岳口”。“岳口”是汉江河流口岸,现如今属天门管辖,俗有“小汉口”之称的岳口,至今仍然胜景繁华。岳口在汉江之北,我家在汉江之南,距离十五华里,到岳口去赶集、购物、成为时髦,也是我儿时的梦想。1948年,我祖父为了建宅子,据我爸说,你爷爷就推着独轮手推车,(手推独轮车,俗称“鸡公车”、“二把手”、“土车子”。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在我们老家,过去的独轮车,车轮为木制,有大有小,我们家乡大多制作的是小者,小者车盘平。在两车把之间,挂“车绊”,驾车时搭在肩上,两手持把,以助其力,独轮车一般为一人往前推,后面有双把,人们也称作“二把手”。由于车子只是凭一只单轮着地,不需要选路面的宽度,所以窄路、巷道、田埂、木桥都能通过,不失为一种好的轻便的交通运输工具),徒步推车去岳口,专程去买了一条青石门槛。有一次,我回家去看望退休在家的老爸,他指着老宅的青石门槛对我语重心长地说,我退休回家,就是为了守住老宅,哪儿都不去。特别是这条有着记忆深刻的青石门槛。在古代建筑中的门槛,暗藏玄机。生活中的门槛的高度可以是五寸,取五行中的土数五;可以是三寸六分,取其数一年(365天但是另数不取)的日子相同;可以是一寸二分,取其与一年的月份同数。在风水学上我们将“大门”看为重中之重,而门槛的作用是用来化解大门的“煞气”,“煞气”化解后大门的气场会发生水到渠成的改变。据说,在风水学中,青石是一种可以用来镇宅的岩石,所以我爷爷就特地从岳口这个很远的地方,不辞辛苦,费尽心机,买回了这套青石门槛。长1.02米,宽18厘米,厚12厘米(三寸六分,选择的是与年相同),看上去12厘米的高度极其普通,但意蕴深刻。我家虽属毛嘴管辖,只因毛嘴离我们老家较远,且不及岳口近、繁华,但我们祖辈大多去岳口赶集。我的老家在清朝原属天门管辖,要赶考就得到天门去,我家的曾祖父就是去天门赶考,考上秀才的。1954年汉江洪水泛滥,行政管理极为不便,之后,就将毛嘴(还有郑场、三伏潭),划归了沔阳。天潜沔(仙桃)三县原属地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南归南,北归北,划江而治,就形成了现在天潜沔(仙桃)管辖的行政区域。站在汉江大堤往南眺望,一览无余的江汉平原尽收眼底,错落有致的村庄,鳞次栉比,楼房林立;耸立的高压线,纵横交错,网线如丝;便利的公路,四通八达,快速便捷,一改老家过去“穷沙窝”、贫穷落后的旧模样。每当春暖花开,春华胜景之时,那如茵的麦苗绿油油的,当你走进麦地,闻到麦穗的气息,你立马就会感受到面包的香味;再看那大片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在阳光照射下一闪一闪的,让人眼光缭乱,当你走进油菜地,闻到油菜的花香,就仿佛让人尝到 了压榨菜籽油的芳香味。放眼远跳,因水而围的鱼池,星罗棋布,当你走进鱼池,看到那鱼池里的草鱼、扁鱼……,在鱼池中时而游来游去,时而跳跃起舞,你立马会感受到我们餐桌上水煮鱼片的美味佳肴。我沉浸在这美妙的画卷中,陶醉其中!我深深地热爱这块生我养我的美丽富饶的土地,无论我生在何处,长在何处,都难舍这份家乡情。“狐死必首丘”,大概说的就是心系故土,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吧!汉江——江汉平原的母亲河,是你用你的乳汁养育了一代一代江汉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感谢你母亲河——汉江。

我爱我的故乡,我爱我的故土,且更爱生我养我的家——老宅。我家旧宅始建于1948年。据说,我的祖先是洪武25年,江西填湖广、搬迁至沔阳的,后来,我们一支分离出来搬到了江汉边——上古寺。因此,我家老宅的建筑特点,与江南建筑风格大体相同,又有所区别。在我曾祖父的那一代,据父亲说:房子很大,住宅的大门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房子为七柱九檩的房子,与江南居民不同的是,江南房舍的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我们后院只有一层,或五柱五檩,或七柱九檩的正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说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形体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具有清新活泼的风貌。“天井”两侧的檐廊,不仅可以作为厨房烧火做饭,还可以作为人们休闲聊天的场所。我曾祖父留给我祖父的是后院正房三间,七柱九檩,前院为“四水归堂”的房子。且还留给祖父一定产业,与家族共同经营榨油厂,合伙一起管理,个人只能转让出资,无权单独支配。再则是根据亲疏分出的几个支头(也叫房头),轮番经营,一个房头经营二年,到期再转到另一个房头,也叫“公榨”。后来,由于祖父中年丧子(溺水而亡),无心经营,结果再他经营期一亏再亏,再加上天灾,祸不单行,负债累累,最后不得不将出资转让,还将后院七柱九檩的房子也变卖抵债了,只落的个“四水归堂”的前院,作为自己的栖身之所。到后来,老来又得子,有了我父亲,才重新点燃了祖父生命之火。再后来,祖父在家当了一名私塾老师,又靠几亩薄田度日,日子倒还过的舒坦。好不容易熬到我父亲谈婚之时,祖父就筹划建房,他保留了曾祖父留下的半边檐廊,并作为厨房,自己重新建了三间五柱五檩的正房。全国解放了,父亲也成了土改干部,后来任乡党委秘书、党委委员,分管文卫,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天有不测风云,突然,我父亲病重,为给我父亲治病,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也没治好我爸的病。为治好我爸的病,最后不得不将曾祖父留下的那半边檐廊(厨房)也变卖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我还依稀记得祖父看着被拆卖的檐廊(厨房),不禁潸然泪下,放声痛哭“我没用,我想留给我孙儿作为念想的陈旧檐廊都保存不了啊!”当时全家人都抱头痛哭了。那哭声是那样的无助无奈;是那样的椎心泣血;是那样悲痛欲绝,大有大厦将倾的心酸。只要能治好我爸的病,即使卖掉檐廊也在所不惜。后来,终于治好了我爸的病。年过十余年之后,好不容易,我爸终于恢复了工作,直到退休。我们也长大了,我们兄弟姊妹都离开了老家。每当我回家看望我退休的老爸,看着老宅苍老的容颜,想起那辛酸的往事,不觉潸然泪落,杂味五陈。我家老宅它经历了两朝,七十五年,如今已灰飞烟灭,砖灰无存,那套青石门槛已深埋于地下。

“无可奈何花落去”,“人间正道是沦桑”。老宅它就像一位寿终正寿的老人,在历史的发展变革中,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2023年7月14日
【作者简历】
张良碧,性别,男。现年69岁,中共党员。华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41年,退休。曾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文章近二十篇,并奖中国教育2005年第五期论文评选一等奖,获奖作品多篇。有散文,教学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