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歌词创作的一封信
——兼评以“词”作诗现象
文/李佳桂
XX:你好!
这封信,是研讨歌词写作的,为了便于你阅读,下面我分段来写。
( 一 )
欣闻你的家乡肥西县为了宏扬莲湘歌舞这一非遗文化,准备组织一次专题汇演。这勾起了我下放农村时一段往事的回忆。
1968年至1970年,我下放到与你们肥西县仅隔着一条上派河的“小河南”公社(后并入杭埠公社)。因我爱耍“笔杆子”,经常在《皖西日报》上发表“豆腐干”文章,便被抽调到公社“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写过几首类似:“麦苗(儿)青青、油菜花(儿)黄,上工的哨子一声声响,战天斗地收成好,望不到头的圩田翻金浪”之类的歌词。依稀记的,演唱采用的即是莲湘歌舞的曲调。曾经多次到过你家乡的上派镇、三河镇演出,还参加过舒城县的汇演。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那里的田园风光、风土人情和古镇风貌我仍然记忆犹新。
莲湘歌舞因其独特的以一截经过装饰的竹棍为道具,又叫打莲湘、打铃响、霸王鞭、金钱棍等。历史上只是民众逃难行乞的一种手段,随着时代变迁,莲湘歌舞已经成为人民大众歌唱新时代和美好生活的民间传统文艺。肥西县政府利用这一民间传统文化唱响新农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你以很大的热情投身于这项活动,是值得称赞的。但从你写的歌词内容上看,出现的都是有关新农村的概念;而对于这种概念化的“新农村”,你用了很多“好词”去形容它、夸赞它。尽管如此,你仍然自叹“自已词汇太少了!”而问我如何是好?
这不由的使我想到当前诗歌创作中常常看到的毛病。
一是,主题思想混乱,东一嘴西一嘴地说了很多内容、很多概念或流行语,如同一盘脱水的虾,在你眼前活蹦乱跳,令你眼花缭乱。粗看,似乎能感觉到他想说什么;细看,又真不明白他究竟想表达什么?
二是,是最为普遍的问题,是以“词”作诗。什么叫以“词”作诗?就是用一堆名词加形容词来作诗;用标语口号似的流行语来作诗;用从唐诗宋词那里搬弄来的“古语”词藻来作诗。而唯独没有自己带着体温的“心里话”!
我在这里把普遍问题挑明了说,你对照一下你写作的歌词,是不是能夠发现不足了呢?
( 二 )
按照你的要求,带着当年的美好记忆和对现时新农村的了解,我写了两段歌词。下面,针对你提出的一些问题,结合这两段歌词写作,谈点个人的意见,供你参考。
一、一首歌的主题必须是集中的、鲜明的,而不是散乱的、模糊不清的。诗歌不可能象小说那样,可以设置多条故事线铺陈开去。你如果把题目定的过大、过宽,什么都想说,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的,好像什么都说到了,但结果还是会让人感到不知所云,雾里看花,没有一样印象是清晰的、深刻的。
在你写的两段歌词中,第一段,你写了“肥西沃土”、“小康”、“青山绿水”、“乡村振兴”、“紫蓬山”;第二段,你写了“科技赋能”、“创新制造”、“文化传承”、“肥西明天”等。不要说写了这么多具有“普遍性”的、抽象的东西,是否能达到“歌颂肥西”的目的,单从这么多的“内容”来说,你滿腔热情下的“心意”实在是太过庞大而散乱,因此,“中心思想”也就很不突出、很不鲜明。
此次肥西县开展莲湘舞专题文艺汇演的主题,是歌颂家乡、歌颂新农村。显然,值得歌颂的对象、内容可列出千万种,两段歌词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选准方向,描准对象,集中笔墨。我写的两段歌词,确定的主题是歌颂家乡的“美与好”。第一段通过对家乡特有物产、风貌,集中展示了“家乡美”。第二段,由第一段递进升华,通过与家乡建设、发展紧密相关的政策描写,回答了“美”的由来,“歌颂”了党的政策好,人民生活好。一段实写、一段虚写,虚实结合,相辅相成,从而完成了题旨。
——你可和活动主办方评议一下,看看这样写是否更好一点呢?
二、这里必须说到诗歌创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概念、也可以说是诗歌的灵魂——意象。
所谓意象,即是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客观物象或景象;是作者观察、认知自然、社会及其日常生活,从各种客观事物中提取、锤炼出的与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形象。
意象是构建诗歌的重要元素;是营造意境、抒发感情、增强表现力,进而达到彰显并丰富主题思想的重要艺术形式。
我们歌颂家乡,但在字里行间,却没有家乡生动形象的景象、物产,没有家乡鲜活的风土人情,没有一点家乡的人间烟火气息,而通篇都是似与家乡有关,却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全国通用的、报刊媒体流行的政治概念、标语口号式的语言,这怎么能夠产生艺术感染力,使人们产生亲切感,打动人心呢?如果不善于营造和运用“意象”,通篇皆是一串串冰糖葫芦似的闪光的漂亮话、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流行语,谁会因此而热爱你的家乡、记住你的家乡呢?
如果说,小说是借故事塑造人物感染人、打动人的话,那么,诗歌创作讲究的是借景抒情、托物寄情、情景交融、互藏共宅。景物不在,情何所依哉!
因此,歌词创作一定要用形象思维,而千万不能象你在机关写公文报告那样去写。
我在第一段歌词里选取了几种肥西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景象与物产来歌以咏之:历史人物刘铭传故里;诗会与旅游圣地紫蓬山;千年古镇三河;旅游打卡地官亭林海;特有地理风貌圩田和传统美食米绞。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画面是不是很壮观、美好呢?我想,当这些与家乡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且引以为豪的景物构成的画面扑面来时,不仅会引起家乡人民的心灵共鸣,提升热爱家乡的情感,也会令外乡人心向往之吧!
一首歌能唱响一条河流、一处景观、一种地方小吃,但永远不会唱响一句流行口号、一种生辟概念、一个华丽词藻。因为,后者是“公共产品”、“流动产品”,你有我有大家有,司空见惯,无甚稀奇。而前者却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专属产品”;是无可替代的“稀罕宝贝”。故“物以稀为贵”,令人珍惜、敬畏、热爱,那是自然的。
这里,我想请你记住这样一句话;只有根植于本土的,反映当地风水的,从民魂中摄取、冶炼的文学作品,才会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三、下面来谈谈诗歌的语言问题。意象营造,抒情、状物,自然离不开语言的表达,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表情达意”呢?在我看来,在歌颂家乡的歌词中,不仅要让人看到“乡情”,同时还应让人听见“乡音”。
你首先应该明白,你现在的家乡,你足下的田园风光,从纵向上讲,已不是几百上千年的前的、甚至也已经不是未进行新农村建设前的风貌了。而从横向比较来讲,也是与天南地北的别处乡村大不相同的。如果只会用“全国通用粮票”似的流行语、形容词之类陈词滥调来描景状物,说句不好听的话,如同给自家的土鸡穿上一件不合身的、不伦不类的外衣,不仅没有给家乡的景物增光添彩,反而会令人感到隔膜、厌恶。不要以为你写了一大堆家乡景物,加上一大堆的“好看的词”、“好听的话”,就是在抒情了、就是在歌颂了,没有摄取“乡魂”的歌词,没有独特乡村“味道”的歌词是感动不了人的!
常见有的人写乡愁,自以为掌握了大量的流行语,大量的唐诗宋词,却不分清红皂白,不分对象,在那里自鸣得意的吟唱,却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他究竟唱的是那朝那代的乡愁?唱的是那门子的乡愁?因为,他笔下的词汇虽多,却“殆同书钞”;他不是自己心声的“倾吐者”,而是别人语言的“搬运工”。在他们的“乡愁”里,一直说的不是大众媒体上的“大众话”,就是“唐朝古话”,而唯独没有接地气、亲民的“乡音”!
再者,在选择恰当的表情达意的语词中,要十分注重“练字”,讲究词句的精准、精致、精妙。万不可为了凑韵、凑字和所谓的“出奇”,而全然不顾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常识,随心所欲的遣词造句。近年来很多流行歌曲、包括一些“前卫”诗人大作的胡编乱造、胡言乱语,简直就是对汉语言文字简单粗暴的贱踏,是一定要引以为戒的!
我们先贤的诗词创作是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的,以致还产生了“推敲”的典故;相关的名言、名句也非常之多。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代诗人贾岛);“吟破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唐代诗人方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代诗人卢延让)等。这里就不再举例了,你不妨多看看古诗词,向经典学习,自己去悟道。
( 三 )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诗歌创作“要义”千条万条,但首先一条,是必须明确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是创作的“纲”,纲举目张!明确了这个“纲”,其他“技术层面”的问题,才会有解决的方向。 。当下,诗坛出现了很多令人不耻的、庸俗不堪的作品;一味炫技的“仿古作品”;无病呻吟、自说自话,只图个人情绪喧泄痛快的作品;不伦不类,莫明其妙,追求新奇古怪的作品。他们通过另类的文学表现,或“戏墨”、“文字游戏”,抒发个人心中块垒,交流彼此思想感情,自娱自乐,自然也差强可说是在发挥文学的一种功能,即“娱乐功能”。但是,这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圈子文化”,客气一点讲,是小众文化。你作为有志于为家乡文化建设出把力,为家乡经济发展写好歌的文化青年,是大可不必跟风去学习的。
我清楚,面对当前诗坛新潮新秀们和仿佛整日里穿着古装、从远古穿越而来的“老先生”们,以及打着“创新”旗号的诗歌“玩家”们,我讲的这些意见,也许在他们看来,是不屑一听的“老话”。
但我还是要按“老话”来讲!自古,“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言情”,就是历史与社会赋于文化人的使命与担当。古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这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其深刻含意就是,文学不应只是个人情绪的表达或喧泄,文化人应时刻关切时代、社会与时事,并通过文学形式,反映时代的精神和风貌,为促进时代文明进步发声,贡献思想与情感。因此,我还是坚持认为,心中装着人民大众,创作为人民服务,这个诗歌创作第一“要义”不应、也不会过时!
特别象莲湘歌舞这样的来自民间,服务大众的群众文化艺术,歌词创作时,更应该首先树立群众观念,明确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歌词立意要新、要高,力求别具一格,不落俗套。语言要精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尽量从百姓口语化语言中提练出精彩的句子入词,避免用百姓听不懂的生涩、古奥或容易造成歧义的词语造句。要顾及老百姓们的总体文化与欣赏水平,不应为了增加所谓的“文气”,有意把歌词写的“文皱皱”的,把本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明白的故事,非要引经据典的去说——这是一种心中只有个人表现欲,而没有百姓听众的表现。此外,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以丰富歌词的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同时,还应考虑歌词与曲调有机融合,韵律和谐,以利于演唱起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听起来明朗顺畅,入耳、入心,与观众产生情绪共振。
最后,祝愿你将志向与热情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家乡人民创作出更多“合为时”、“合为事”的好作品。
你的大朋友:李佳桂
(2025年3月3日于合肥“榆木柴房”)

李佳桂,号“榆木”,1951年生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一央企从事管理工作至退休。现居合肥市。有多种企业管理著作和论文出版和发表。业余创作诗歌、散文、文艺评论散见报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