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玉(韶关市散文诗学会 )
2025年2月26日——28日,香港三天自由行,所见所闻,让我了解到香港人生活的一些直观现象,加上与香港朋友的交流,丰富了我对香港的认知。 香港人有许多值得大陆人学习的地方,让我感触最深、最敬佩的是香港人的敬业和打拼精神,正是这种打拼精神,让香港经济续持繁荣,是香港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香港,很多出租车司机都是六七十岁的白发老人,香港人即使很有钱,也不会早早退休享受生活,比如香港首富李嘉诚90岁仍然退而不休。 在中国大陆,我认为最能打拼的是珠三角人。珠三角人会享受,更能吃苦耐劳,更能打拼。珠三角的茶楼生意很旺,茶楼食客很多都是凌晨四五点起来干活,干完活才去喝茶的。香港人的打拼精神与珠三角人差不多,都是会享受,能吃苦耐劳,干活更拼命,不少人可能打二份工,甚至三份,不会因为生活富足而懒惰。在香港的街头,行乞的人很少,即使有,可能都是“白粉仔”。 香港的韶关姑娘丽芳,今年已经61岁,经济相当宽裕,二个小孩每人每月孝敬5千元,加上原有的积蓄,完全不会因为担心钱的问题影响生活。她现在的积蓄足以让她的晚年活得很有尊严。虽然大病初愈,但她并没有满足,仍然上班打工赚钱,日收入800港币。近来刚刚辞工,现正在寻找新的工作。
亚全惠珠夫妇已满60岁,只有一个儿子,儿子也已经打工赚钱。亚全63岁,仍然在香港机场开车,月收入3万港币仍然没有退休的打算。惠珠目前没有固定的工作,靠做钟点工赚钱,虽然辛苦,每天都有几百块的收入。 惠珠哥哥亚忠今年67岁,是个老板,收入相对可观,如果是大陆人,这个年纪一般会让儿子接手他的工作,但他不愿意在家闲着,仍然没有退休的打算。
香港工资高,生活成本也很高。我们在香港三天,我们自己只掏钱吃了二个早餐,一碗鱼蛋粉40元,如果是快餐饭加碗汤50—70元,以一般韶关人工资收入在长期在香港生活,可能连快餐吃不起。26日中午丽芳请我们在深圳饮茶,晚上亚全夫妇请我们吃海鲜大餐。27日中午惠珠请我们吃快餐,晚上,亚忠在黄大仙附近酒楼请我们吃海鲜大餐,二个晚上的海鲜大餐都不下二千元。虽然二千元对香港人来说是“湿湿碎”,但相当于韶关人来说,已经是半个月的工资了。她们的热情着实让我们感动。 香港人的打拼精神,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勤奋与坚韧。他们勇于面对挑战,不畏艰难,无论是在商业、科技、文化还是其他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进取心。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长者,也在年轻人中得到了传承,不少的年轻人他们都打二份工,香港人真的很拼。
香港人不愿意过早退休还可能与香港的退休制度有关。
在香港,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加班至深夜的职场人士,他们为了事业的成功,不惜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这种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正是香港打拼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香港人也非常注重自我提升和学习,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这种精神在退休制度中也有所体现,许多香港人在退休前会积极规划自己的养老资金,雇员可以决定强积金投资规划,如通过购买保险,投资债券等方式,实现强积金的增值。
与中国大陆对比,香港的退休制度比较复杂,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涵盖了政府津贴、强积金及投资,如利用强积金进行储蓄、投资债券等。其中,强积金是香港退休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由用人单位和雇员共同缴纳。根据规定:所有18至65岁的在职人员都必须按月缴纳强积金,比例为月收入的10%(雇主和雇员各占5%),最高不超过1500港币,自雇人士则自行缴款。当雇员年满70岁退休时,可以自己决定是一次性提取自己名下的退休金,也可以按月支取。政府收取“强积金”采取储蓄+投资制度,目的是为了强积金的保值增值,为了退休后能得到更多的退休金。
除了强积金外,香港政府还给年满65岁的老人发放“生果金”,还有长者生活津贴,但生果金与长者生活津贴只能二选一,不可兼得。
香港人很敬业,肯打拼,或许跟香港人的退休制度有一定的关系,但香港人的打拼精神是毋容置疑的,很值得大陆人学习。
202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