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成长的精神沃土
宋向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悠悠华夏文明,承载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与精神。在这场文化浪潮中,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正经历着成长的蜕变,而优秀传统文化就如同一座灯塔,为他们照亮前行的道路,产生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精神修养的滋养剂,规范着他们的思想品德。古之贤士,常以修身为本,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境界,通过道德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单的八字箴言,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教导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换位思考,关心他人,建立起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激励着大学生心怀天下,对社会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当大学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中,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品德得以升华,如同在肥沃的土壤中扎根生长,不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大学生培养爱国情怀。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爱国主义的内涵。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为国家的命运而悲叹,为百姓的疾苦而忧虑;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生死抉择面前,他毅然选择了忠诚与正义。在新时代,爱国主义依然是大学生心中不变的信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大学生们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还培养了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名言告诉大学生,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同时,也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压力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他们明白,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礼仪道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他们以礼待人,言行得体,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在礼仪的规范下,大学生的品格得到塑造,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新时代青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那源头活水,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片精神沃土上,大学生们汲取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着爱国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礼仪道德。让我们携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引领大学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宋向辉,笔名祥维、宋祥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纪前沿文化学院副院长,教育硕士,客座教授,《文学与艺术》研究员,《中国文化出版社》 《东方文学与艺术》出版社副执行主编。春泥国学院总策划,春泥诗社副社长兼莱西分社社长,莱西市作协副秘书长。《华中文学》古诗词总编辑,《中华精英文化》副总编辑,《世界诗人》副主编,《莱西文艺》编辑。在《诗刊》《中华辞赋》《参花》等刊物发表诗词1000多首,出版专著诗集三部曲《诗韵心语》等6本书,国家出版社出版29本书的主编,获得《诗刊》社举办第五届诗酒文化大会等十多个全国级大奖,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十大年度人物”,荣获“文学工程奖”称号、“全国首批文化学者”称号、“全国十大书香世家”称号、“全国五一文学奖章”称号、荣获“作家楷模”荣誉称号。荣获《全国首批文化学者》《宋向辉文学工作室》。 2024年12月,荣获昆仑文化奖“一等奖”,“昆仑文化奖·2024年会颁奖盛典十优写手”称号。荣获“四季文化节龙年大奖得主·中华冬至文化节文学之星”称号。中央CCTV编辑总部授予《首届中华文学精英特殊贡献奖》官方称号。莱西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