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蒙世清(云南昭通)
云岭顶峰时有雨,关河两岸孟春浇。
柳绵叶绿湖边舞,犁粉花香垄上骄。
布谷催耕红日照,流莺迎客紫云飘。
流连忘返情深厚,愿得良辰好韵调。



《七律·惊蛰日感怀》赏析
蒙世清先生这首惊蛰感怀之作,以云南昭通特有的地理风貌为背景,将自然节气与人文情怀巧妙融合。笔者试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空间叙事中的动静相生
首联以"云岭顶峰"与"关河两岸"构建垂直空间,既展现了滇东北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又以"时有雨"与"孟春浇"的动态描写形成地理呼应。颔联通过"柳绵叶绿"与"犁粉花香"的细腻捕捉,将视觉(叶绿)、触觉(柳绵)、嗅觉(花香)三重感官交织,在"湖边舞"与"垄上骄"的动静对比中,暗合惊蛰节气万物萌动的物候特征。这种空间叙事既保留了传统田园诗的审美基因,又注入了云贵高原特有的地理标识。
二、农耕意象的现代转译
诗中"布谷催耕"、"流莺迎客"等意象群,突破了传统农事诗的单向度书写。布谷鸟的啼鸣不再仅是农时的简单提示,在"红日照"的现代化语境下,演变为对乡村振兴的时代注脚;"紫云飘"的瑰丽意象,既暗合昭通"彩云之南"的地理特质,又将传统祥瑞符号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诗意隐喻。尾联"愿得良辰好韵调"的双关表达,既是对农耕文明的诗意回望,更是对新时代田园牧歌的深情期许。
三、律诗形式的守正创新
该作严格遵循七律的平仄规范,中二联"柳绵-犁粉"、"布谷-流莺"的工对,展现出作者扎实的格律功底。但在意象选择上突破传统藩篱,"粉"这一自铸新词,巧妙融合农耕器(犁)与自然元素(粉),在陌生化表达中激活了农耕意象的现代审美价值。尾联"流连忘返"的直抒胸臆,与"好韵调"的含蓄隐喻形成张力,在古典形式中透出当代诗歌的抒情特质。
全诗以惊蛰为时间坐标,在云岭关河的地理坐标中,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审美空间。既有对农耕文明的深情回眸,又暗含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实现了古典诗体与当代语境的有机融合。若论可商榷处,"犁粉"意象的接受度或可再作推敲,但其创新勇气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