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永不过时的小说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陶玉山

这是一部永不过时的小说。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岁月如何不可预知,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的愤怒、厌恶、惶惑、迷茫和孤独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太多的书,只是教人怎么成长,《麦田里的守望者》却是展示了成长真实的模样。不免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不是爱这里,我只是生活在这个时代。让人心怀戚戚,念念不忘,产生共鸣。
这部翻译成汉语不到13万字的小说,其吸引人之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文字的细节、语气和奇特别致的文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把重心放在了对主人公霍尔顿心理的深度剖析上。用细腻而深析的笔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矛盾又复杂的心态。小说的背景是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它通过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纽约游荡了一天两夜的经历和感受,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他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烦恼、仿徨以及社会的虚伪、丑恶。霍尔顿是一个自觉的逃避者。他的反抗充满了失望和无奈。作者通过这位少年的眼光与他的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评述批判周围的成人世界的虚伪;用无可争辩的鲜活的情节实例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可以逃避一切,唯独不能逃避自己。认为人生是自己的,我们可以是任何样子,而现实生活却如当头棒喝,使得人无所适从。这让心灰意冷、看不惯现实乌七八糟、混乱不堪的霍尔顿彻底绝望,他甚至产生了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聋哑人默默度过一生的想法,结果却是无奈之下的他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然避免不了对现实社会的妥协,成不了一个他认为的真正的叛逆者。这正是霍尔顿的悲剧所在。由此可知,我们常常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受控于无形。世间再也没有置身于人群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要想做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是难上加难啊!
主人公粗俗的言语与对真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篇小说独特的叙事风格。作者精心构建的流浪汉小说形式,使得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短时间内纷纷扰扰登场亮相……这并不是为了塑造人物性格而设置,而是为了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状态;是为了衬托霍尔顿的经历和心理、思想而有意安排的。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青春、叛逆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成长和社会的深刻剖析之作。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这个年仅16岁的少年的经历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一个少年成长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困惑、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尽管他无比痛斥反感虚伪,讨厌说一套做一套,身处逆境,但心中的那片麦田依然充满了生机活力。他一心一意希望自己成为自己心中那片麦田里的守望者,抓住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在这个令人厌恶至极、复杂多变的世界里,牢牢守护住自己心中的那份纯真和善良。
在这部书中,作者通过霍尔顿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对成人世界的批判揭露入木三分,发人深省。让我们明白顿悟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经历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于心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会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努力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作者看来,“在这片麦田上”,正如出生于这个时代一样,无论每个人最终是守,还是逃,又或者是变,是热爱;抑或是厌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同霍尔顿一般的人才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常态,也值得被人关注。作者借助对霍尔顿匠心独运的精心描写刻画,使得这部书以一种独特新颖的方式,完成了“垮掉的一代”的时代叙述,也成了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塞林格的写作风格独特别致,其语言和故事情节常常出人意外,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他擅长口语化的语言,这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霍尔顿就是最好的代表。在书中,霍尔顿的语言直白、粗俗,充满了他这个年龄独有的叛逆和对成人世界的不满反感。这种口语化的叙述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也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认同感,甚至亲切感,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另外,作者善于并精通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容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矛盾。他经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一些事物特殊的意义。譬如红色猎人帽就是一个重要的象征,代表着主人公对纯真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成人世界的反抗。其实,每个成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想逃离世界的少年。在阅读中,我记住了霍尔顿的孤独无助,也强烈地感受到了他的茫然无措,更记住了他那份对纯真和美好的坚守……
纯真并非幼稚,而是对人性本善的信仰。霍尔顿他最讨厌的是成人世界的虚伪。在他看来,大人们充满了“假模假式”。他们为了利益可以满口胡言,随意改变自己的立场。仰人鼻息,随人跳舞,没有原则底线。“我总觉得不论我走到哪里,都会遇到一些虚伪的事情,把我累坏了。”这是霍尔顿的心声。“有时候我觉得大家都是演员,只有我自己是观众。”这句无奈之言,可以看出对虚伪深恶痛绝的霍尔顿的心境有多么糟糕。就像面对生命和生存,道德是没有力量的一样,他的孤独,说起来就是现代人社会困境的生动写照。表面上愤世嫉俗的霍尔顿他心怀善良,极力寻求沟通,却屡屡受挫的经历,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万家灯火,那盏为我?那份难以言说的窘迫与孤寂。真的是,身处黑暗的人,孤独是他唯一的朋友。你只能走自己的路,别人无法取代。怎么生活呢?书中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那就是这句话:“一个不成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还有“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如是而已。总会有桥可过,有路可走。
读书,是为了活个明白。这部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给出成长的标准答案,而是真实地呈现了成长的复杂与矛盾,让每一个经历过青春期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霍尔顿的故事,是无数青少年内心矛盾的真实反映,他们渴望成长,却又害怕面对现实的残酷;他们追求自由,却又被种种束缚所困。严格说起来,这部书更值得青少年的父母好好阅读。面对青春期自己孩子的异常行为,尤其是叛逆做法和语言,作为家长,更应该站在孩子的位置角度去分析考虑,力所能及地找到合适有效的帮助孩子走出迷茫困境的方法捷径,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切身感受到“影子”下的温暖、体贴与理解,从而在短时间内能够如愿身心健康成长。
这部小说之所以备受推崇,自1951年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每年都会增加新的读者,并且不断重新印刷,成为世界文坛的少有现象,不仅在于其创新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口吻叙述故事;更在于它深刻揭示并着重强调精神生活的必要性,指出它往往比物质生活更加关键,作用更大。其深刻的主题和自然生动的描写,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永不磨灭的经典。“你千万不要和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起每一个人来。”这是小说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是啊,生活从来没有变得轻松,只是我们慢慢学会了接受和顺从。读完这部小说,你会明白成长的意义不在于适应这个世界,不在于改变自己;而在于在世故的夹缝中,保持赤子之心,守住那些难能可贵的品格,“不要轻易放弃理想,那是你最珍贵的东西。”
《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7月16日出版后,在半个月内再版五次,随后在八月再版三次,九月又再版两次,很快爬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名单的前列,成为当时罕见的一个热点。这部小说从第三版开始,作者的照片已悄然不再封面上出现。多年来,作品不多、名气很大的塞林格不爱名气和虚荣,深居浅出,除了出版了一部包括九个短篇小说在内的《九故事》这个短篇小说集之外,几乎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文学作品,甚至没有接受过记者采访。他作为一个受人注意的神秘人物一直到2010年1月27日91岁时逝世。期间他写过多少作品,这些作品什么时候能够出版以飨读者,则成了人们热议不止的话题……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