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河县誌》载,小王村原名小王庄,小王庙原名后土庙,同万荣宝鼎土地祠供奉的均为后土娘娘(传说宝鼎为姐,小王为妹)。《荣河县誌》《县境集会一览表》中标明,为纪念后土娘娘,每年均在两地分别集会两次,宝鼎为农历二月初二和十月初五,小王为二月初五和十一月初五。千百年来,后土灵光,护佑乡民,风调雨顺,人杰地灵,每逢会日,万民来朝,小王古庙,名闻遐迩!它,不论在远古,还是在近代,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古 驿 站
《荣河县誌》记载,小王庄早在西汉就是河东古驿道上(也称官道)设立的一个驿站,站址就在小王庙。驿站的主要功能是:接待过往官员,传递公文和军事情报,提供食宿、休息和换马服务,相当于现代的政府招待所、邮政局、快递站和交通服务区,为官员、邮差、公职人员及骡马提供休息和补给。
古驿站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活动,成为后人研究和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更是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古 驿 道
《荣河县誌》古驿道路线图显示,小王庄驿站南接天兴村驿站,再往南就是临晋县城;北连南樊村驿站,再往北就是宝鼎(荣河县城),这是一条古驿道。
荣河县原名汾阴县。唐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唐玄宗在祭祀后土时,挖出了两个青铜色宝鼎,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于是将汾阴县改名为宝鼎县。后土祠是中国古代帝王祭拜天地的地方,规模盛大,历史悠久。汉武大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先后六次祭拜后土祠,唐玄宗、宋真宗等多位皇帝都曾途经这条古驿道亲临祭祀。宋大中祥四年,即公元1011年,宋神宗在祭祀后土时,发现夜间有光芒照射,称为“荣光幂河”之瑞,于是将宝鼎县改为荣河县。1920年荣河县政府从宝鼎搬迁到冯村;1954年荣河县和万泉县合并为万荣县。
这条古驿道非同一般,是皇帝去后土祠祭祀的必经之地,也是官员来往、文书传递、家信邮寄的南北交通要道。他途径临晋县、上豆氏村、天兴村、蔡村、引村、小王(神地——小王庙壕——圪台壕)、南樊,最后到宝鼎。
古驿道不仅是古人通行的官道,更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
古 学 堂
清朝末年,荣河县在小王庙就设有学堂,规模不大,影响甚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1月9日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蔡元培部长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主张“五育并举”方针,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校制度,并改学堂为学校,全国各地纷纷建校,发展教育。荣河县政府在小王庙古学堂的基础上,设立了荣河县第三高等小学,简称荣河三高。小王庙周边50多个村庄的百姓孩子到这里上学,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影响日益深远。
“五四运动”后,新道德、新思想、新文化深入人心。荣河县于1920年8月,在原“荣河三高”基础上扩建成立“第三两级小学”(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三年),地址仍在“小王后土庙”,每年招收12个班,204人。县财政每年拨付办学经费1533块银元。1952年县政府将小王庙学校搬迁到孙吉,仍称“荣河三高”。
抗日战争爆发,中共地下党组织派负责人武士俊(周贾村人)、党员武克仁(周贾村人)和教师潘实生(杨林人)、郭恒垣、潘奉先等来校任教,并在学生中宣传党的思想和主张,传播马列著作,发展进步青年入党,成立抗日救亡宣传队,在宝鼎、北辛一带巡回演出。日寇占领小王村后,他们又组织游击学校,以铁北、王午村为基地,开展流动教学。随后,有许多同志由党组织介绍,从小王学校出发,相继奔赴延安,有的留在当地,继续坚持敌后武装斗争。
各种史料证实,在小王庙“两级小学”读书的青年学生,经过党的教育培养,纷纷走上革命道路,有许多人成为党的开国将领和高级干部,有的为国捐躯,成为革命烈士。现已初步搜集到的部分人员情况是:
茹夫—(1916—2007.10)西里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都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少将。
周澄涛(1919—1999)临猗人,中共党员,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局长。
崔冰(1913.3—1991)安昌村人。中共党员,天津市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军衔。
郝世保(1922年生)孙吉人。中共党员,江苏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江苏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克俊(1908—1985)王显庄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潘瑞征(1914—1991.11)王午村人。山西省副省长,山西省政协副主席。
畅子正(1915—2014.8)耽子乡靳家卓人。中共党员,西康军区军法处处长,济南军区空军军事法院院长。
程继武(1919.1—2012.3)薛公村人。中共党员,任太原工学院院长(现名为太原理工大学)。
潘实生(1907—1986)杨林村人。中共党员,山西省“三反”办公室主任,山西省监察委员会委员。
田文(1918.6——2008.3)东赵庄人。中共党员,1931年在小王庙(荣河三高)读书,1936年12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3月加入八路军晋豫游击队,随后赴延安抗大学习,任抗大助教、政治指导员;解放后,任中共武汉市委书记,湖北省军区副政委、顾问。
谢国玺(1911—1939.11)程樊村人,中共党员,山西省青年抗战决死三纵队机枪连指导员、连长,作战中英勇牺牲,遗体安葬在阳城县太岳烈士陵园。
武士俊(1911—1941)周贾村人,1932年入党,1933年在小王村荣河三高任教,1933—1935年为荣河县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在他的教育影响下,潘实生、余田民(原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田文(原湖北军区政治委员)、郭显星等参加革命并入党。1935年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在狱中虽经敌人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后押太原监狱。1937年由党保释出狱后,赴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军分区团供给处指导员。1941年秋,因在对敌斗争中,积劳成疾,不幸患伤寒病逝。
相介宾(1908—1938.4)贾村人。1908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在小王荣河三高读书。1938年7月参加革命,同年入党。历任太岳军区宣传干事、特派员,二野六纵十七营指导员、营长。1947年4月在解放河南汲县战斗中光荣牺牲。
王满耀(1918—1948.10)王显庄人。1933年15岁考入小王庙荣河第三高等小学,读进步书籍,开展革命活动。1938年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参训队学习,后分配到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当参谋、副团长,后任三五九旅副参谋长。1948年10月,在陕西澄城县苇庄歼敌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0岁。
周化仁(1918—1943.11)南辛村人。中共党员,1929年考入小王庙荣河县第三高等小学,后参加革命工作,任太岳四分区二团团政委,太岳四分区武工队政委。1943年11月12日,在济源到垣曲公路上和日军展开激战,不幸壮烈牺牲。
武克仁(1918—2003)周贾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小王庙荣河县第三高等小学从事学生运动。1938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历任中央青委科长和边区文协副部长。抗战胜利后,先后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文协主任,女中校长。解放后,先后任中南文化部戏改处副处长、同济医学院办公室主任、武汉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武汉市文联主席、戏剧家协会主席。
焦骥(1919—1951.8)北辛乡北杨村人。中共党员,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参加志愿军赴朝鲜作战,任志愿军炮兵五一一团副团长,同年8月7日,在朝鲜安顺里战斗中英勇牺牲。
阎合(1906—1949)张吴村人。193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四野十师总务科科长,在陕西眉县作战中以身殉国。
周克忻(1917—1942)北百底村人。山西新军二一二旅第二营营长,“晋西事变”后,随军转移到沁源县抗日根据地。1942年在与日寇战斗中光荣牺牲。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由于历史原因,小王古庙虽已拆迁,但它沉淀的历史烟云,蕴含的红色基因,犹如一颗璀璨明珠,至今仍闪烁着时代光芒,它将激励我们,沿着党中央开创的光明大道,砥砺前行,继续奋斗, 为把小王村建设成一个更加和谐、繁荣、幸福的美丽乡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王村 党支部村委会
撰稿人:弋全珠 冯进成
二0二五年三月一日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