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剑锋
在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杭州市方志馆),“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图片展”入口处,高挂着共产党人李大钊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的《狱中自述》一文。写《狱中自述》时,李大钊备受酷刑,但《狱中自述》字体苍劲有力,书写一丝不苟,是异常坚定。 《狱中自述》是李大钊先生以书面形式向敌人作出的回答,同时也是先生对无产阶级无限忠诚的历史见证,全文约2700字!堪称书法佳作,震古铄今,方正宏阔,自然笃定,行笔越来越洒脱,通篇流露出一股浩然正气。该文先后有三稿,初稿较简略,当为草稿;三稿和二稿比较,只是在个别字句上进行了必要的修饰,可见李大钊撰写时心神宁静、从容淡定。
李大钊投身革命时,就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了。1922年李大钊的次子在北京出生,李大钊给他取名“光华”,寓意理想信念,代代传承,“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再次表明他不怕牺牲的决心。“革命理想高于天”,《狱中自述》正是李大钊“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的光辉写照。展览第一部分,一封泛黄的家书,引起观众驻足深思。这是我党重要创始人之一张太雷写给妻子的书信,是张太雷短暂一生中,留下为数不多的珍贵文字资料。那是1921年初。寒夜,哈尔滨朔风正劲,张太雷伏案写下临行前嘱托。 “我们现在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的幸福,所以你我不必以为是一件可忧的事。”妻子陆静华收到这封家书时,张太雷已踏上前往苏联的列车。他要谋求的“独立生活”背后,是一件“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事。1921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书记处向李大钊提出,要一名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代表去远东书记处参加工作。精通英语、也会俄语,并且与维经斯基曾有过接触的张太雷,被认定为最佳人选。赴苏联共产国际前夕,张太雷写下了这封家书,立志以求得新的“学问”,为国家、人民“谋将来永远的幸福”,显示出共产党人的担当。
张太雷在北洋大学读书时,也想过“学而优则仕”,走做官发财的老路子。五四运动爆发时,张太雷作为天津学生代表之一来到北京,和北京学子并肩战斗,经过爱国运动的洗礼后,张太雷有了新的觉悟——“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做了官,发了财,难保我的道德不坏”。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张太雷作为我党主要领导人在前线作战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成为我党历史上第一位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年仅29岁。
出生于常州武进的张太雷,本名“张曾让”,后改为“张太雷”,意以少年之志立誓“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在革命先烈身上,我们看到他们高贵的人格和品质。“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总之,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李大钊、张太雷的表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典》人格一词的内涵。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人格,是担当是风骨。担当是人格的魅力,品德的高尚;风骨是人格的脊梁,不朽的旗帜。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副对联,我们就可以看到共产党人坚实的双肩负责起世间的正道情义,灵巧的双手书写流传的篇章。一个人有这样的担当,这样的风骨,才能顶天立地。
人没有担当,没有风骨,如同患了软骨病,怎能挺起脊梁?做人,尤其是共产党人,就要以李大钊、张太雷为榜样,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打造共产党人的品牌。有人说:人格如金。纯度越高,品味越高。伟大的人格告诉我们:做人一辈子,人格做底子。
20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