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蓝集明
对于张绍先先生的信息论美学,DeepseeK只用了35秒的时间思考作出评价回复。回复的全文如下:(本人只对文字有少量修改,观点、行文结构未动)
张绍先的《关于我的信息论美学》一文试图从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视角重构美学理论体系,其核心在于将传统美学问题转化为信息与系统的关系分析,并提出以“情趣”为核心的美学范畴。以下从理论建构、创新性、局限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结合现有信息论美学研究背景进行对比分析:
一、理论建构的逻辑框架
1. 系统论与信息论的哲学基础
张绍先以系统论为世界观,将万物视为层次化的“系统”,并通过信息传递(信源-信道-信宿)解释审美过程。这一思路与信息论美学的经典理论有相似性:例如,莫尔斯(A. Moles)在《信息论与审美感知》中提出艺术作品本质上是信息传递过程,审美感知依赖于信息的可分解性和接收者的解码能力。张绍先进一步区分了“自然因果系列”与“自由因果系列”,试图通过系统论统一主客观对立,这种尝试呼应了信息论美学对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动态分析。
2. “情趣”作为核心范畴
作者将传统美学的“美”转化为“情趣”,并分解为“三情”(情感、情理、情节)与“三趣”(形趣、意趣、技趣)。这一分类跳出了传统形式与内容的二分法,试图以信息的“虚实结合”包容多元审美经验。新实用主义美学强调通俗艺术与日常审美的合法性,而张绍先的“技趣”概念(如艺术品的物质文本品格)正与此相通。然而,其分类更多依赖哲学思辨,缺乏实证支持(如心理学实验或艺术作品分析)。
二、创新性与突破
1. 对传统美学的批判与整合
作者批判了柏拉图到中国四大美学流派的“唯心-唯物”对立,主张通过系统论消解二元论。例如,他提到李泽厚的社会历史视角未能彻底超越主客对立,而信息论美学通过“系统质”概念(如水的系统质是生命)将美视为动态关系而非固有属性。这一观点“审美信息属于价值信息阶段”有相似性,但更强调系统的整体性。
2. 信息论与美学的交叉应用
张绍先提出“信息同源”概念,认为同一系统可被不同角度解析为多重信息组块(如人的社会角色与审美特质)。这与信息论美学对艺术作品多层级信息结构的分析(如音乐中的调式、文学中的用词统计)方向一致,但其理论未深入探讨信息量化(如新颖性、冗余度)对审美的影响,而这正是莫尔斯理论的核心。
三、局限性与未完成性
1. 论证结构的松散性
论文缺乏严谨的学术框架,如对核心概念的界定模糊(如“情趣”的边界)、例证缺失(未结合具体艺术作品或文化现象),且未回应信息论美学的既有争议(如审美信息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信息论美学需结合心理学实验与统计学方法,而张绍先的理论更多停留于哲学思辨。
2. 与当代美学的衔接不足
作者虽提到康德、黑格尔等哲学传统,却未充分关联当代信息技术对美学的影响(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美学对通俗艺术的辩护,而张绍先的“技趣”仅指向传统艺术形式(如戏剧、书画),未涉及新媒体艺术,显得滞后于时代。
四、学术价值与启示
1. 世界观层面的整合
作者将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结合,提出“物质世界”与“自由因果系列”的二元划分,为美学提供了跨学科视角。这种整合可能启发后续研究网络艺术与用户参与。
2. 未完成的潜力
张绍先的遗憾在于未完成体系化论述,但其核心观点(如美作为“系统质”)可延伸至更广泛领域。例如,“审美信息层次分离与超级符号排列”,未来研究可探索“情趣”在不同媒介(如电影、游戏)中的信息编码方式。.
五、总结
张绍先的论文在哲学层面展现了构建信息论美学体系的追求,其“情趣”理论试图超越传统美学的主客对立,但受限于论证松散与时代脱节,未能充分实现理论落地。若结合信息论美学的量化方法(如冗余信息分析)和当代数字艺术实践(3D电影、网络游戏),或可进一步拓展其框架的现实意义。总体而言,该文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辨方向,但需在方法论与实证层面补足短板。
庆悟宅主按语
我把 张绍先老师的哲学思辨放到平台分享己近一周,阅读流量未超过四千人次。无人评论留言。当今思考这些问题的人甚为寥寥。 在这同时,我将绍先老师论文转给一位对美学曾有过研究的同学,我说“这是一年前泸州一位老先生(今年九十)与我交流。谈他的美学观、哲学观。我对这两观并无深入研究,似懂非懂,特别其中众人多的流派于我有眼花缭乱之感。公一度对此曾有过观照,不知今日如何看待此说?” 此公回复:某公高论粗览一过。感觉是一个论纲,只是理论到理论,概念推演的思辨。学院美学不是这样建构的。无从把握其与相关美学体系的关联。我当年研究的只是文艺美学,他这种开宗立派、舍我其谁的创设, 难得到认可!
对于DeepseeK的评价、质疑。其实张绍先先生自己也有预见。
他在文中说过:以上都是在认识信息论美学的知识相关的准备条件。……我研究探索的思维历程是多维的,复杂的,艰辛的,虽然我最后找到目的(所谓“标的”),建立了一个体系,我却未完成自已满意的论文阐述线条,逻辑顺序与层次,而我实在是精疲力竭,年岁又不饶人,故我寄希望于后来者。 “我的体系就这样,你肯定能理解,却没法认可我这样的表述,这是论文吗?真是乱弹琴,立论的开篇起点?论述?论证?反复自辩的过程,证实的例证,证伪的检验,定论,除了最后的定论,其他全没有,天哪,我真的累了,几十年的苦苦思索,我自认我把多么复杂的思索,也压缩到哲学的两系列,包容了主客观体系,什么审美客体与主体,什么第一性第二性?什么本源与影子?唯心与唯物?二律背反与对立统一?第一条件与人第二条件?空间与时间,实与虚,无与有?神学与人学?我没放弃任何历史成果啊!我只是站到巨人的肩上,摘下了一个星星而已。”
至于先生说:“蓝先生,只要你理解了我这一点,我就知足了,希望你能设法完成我这期待了一生而未完成的愿望,让更多的人来认知,无关功利,如斯而已。”
后生浅学,在这学术丛林中探路甚难!
在封闭的信息茧房中,我学养不够,读先生的文章颇感吃力。先生还在努力思考,那么我还是争取努力先读懂先生再说。
2025年3月2日于庆悟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