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儿时的年画
刘 方
随着年岁渐长,记忆中的年味似乎愈发淡了,总觉得如今的春节少了些曾经的热烈与醇厚。在心底那份对往昔年味的眷恋驱使下,我踏上了寻找儿时年画的旅程,试图在那些色彩斑斓的画面中,重拾童年的温暖与欢乐,找回那渐渐远去的年味。
小时候,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令人期待的节日。而在春节的诸多习俗里,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被称为必不可少的春节四大件。其中,年画在我心中占据着极为特殊的位置。每当春节临近,集镇上便热闹非凡,供销社里以及地摊上的年画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我和小伙伴们的目光。 最常见的年画当属“年年有余”。画面中,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笑容灿烂,怀里抱着一条肥大的鲤鱼,背景是盛开的莲花,色彩鲜艳夺目。这年画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质朴向往。“鱼”与“余”谐音,象征着生活富足,每年都有结余。莲花则寓意着纯洁、美好,同时“莲”与“连”同音,“连年有余”便是希望日子一年连着一年,都能富足美满。小时候,看到这幅年画,总觉得那娃娃仿佛在向我诉说着新年的喜悦,也让我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盼着家里能收获满满,生活越过越好。 “钟馗打鬼”的年画也颇具特色。钟馗面目威严,怒目圆睁,身着红袍,手持宝剑,脚下踩着小鬼,气势汹汹。在民间传说中,钟馗是驱鬼辟邪的神祇,这幅年画寄托着人们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每到春节,将钟馗的画像贴在门上,就好像为家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能阻挡一切妖邪鬼魅,保一家人平安顺遂。小时候,我对钟馗充满了敬畏之情,觉得他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守护着我们的家。每当看到这幅年画,心里便涌起一股安全感,仿佛有了钟馗的庇佑,什么妖魔鬼怪都不敢靠近。
“招财进宝”的年画则洋溢着浓郁的商业气息和对财富的渴望。画面中,财神爷头戴官帽,身着蟒袍,手持金元宝,笑容可掬,身旁还围绕着各种金银财宝和寓意吉祥的瑞兽。财神爷是财富的象征,人们张贴这幅年画,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生意兴隆。小时候,跟着大人去拜年,看到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的财神年画,我总会好奇地盯着财神爷手中的金元宝,心想要是能拥有一个该多好。那时虽不懂财富的真正含义,但也知道有了钱就能买好多好吃的和好玩的,对财神爷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五谷丰登”的年画展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金黄的麦浪、饱满的稻穗、堆积如山的粮食,还有农民们脸上洋溢着的满足笑容,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它寓意着农作物丰收,粮食充足,反映了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温饱生活的祈愿。在以农业为主的过去,粮食丰收关乎一家人的生计。小时候,爷爷奶奶总会指着这幅年画,教导我要珍惜粮食,因为这是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生活幸福的基础。看着画上那丰收的场景,我仿佛能闻到新麦的香气,感受到农民们收获的喜悦,也明白了只有付出辛勤劳动,才能换来生活的富足。 “福禄寿喜”的年画更是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得淋漓尽致。福星手持如意,笑容慈祥,寓意着幸福降临;禄星身着官服,头戴乌纱,象征着仕途顺利、加官进爵;寿星白发苍苍,手持寿桃,代表着健康长寿;喜神则面带笑容,给人带来喜庆和欢乐。这四位神仙齐聚一幅年画,包含了人们对生活各个方面的美好期许。小时候,我最喜欢盯着这幅年画看,想象着自己能拥有福、禄、寿、喜,过上最幸福的生活。每一个神仙都像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激励着我努力成长,期待未来能拥有这些美好的事物。
如今,再次寻觅这些儿时的年画,心中满是感慨。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的年味渐渐淡去。年画不再像过去那样随处可见,即使在一些商店里能找到,也大多失去了曾经的韵味。但当我重新看到那些熟悉的画面,记忆瞬间被拉回到小时候。那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精心挑选年画,然后小心翼翼地贴在门上、墙上,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和欢乐。每一幅年画都承载着一家人对新年的祝福和期望,让年味变得更加浓郁。
寻找儿时的年画,不仅仅是在寻找一幅幅画面,更是在寻找那段纯真美好的童年时光,寻找那份渐渐远去的年味。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传统习俗和文化就像这些年画一样,虽然在时代的浪潮中面临着挑战,但它们所蕴含的价值和情感,永远是我们心灵深处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珍惜这些传统,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焕发光彩,让年味永远传承下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温暖纽带。
202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