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我来啦
文/青山依旧
去了贵州,如果说有一个不能不到的地方,那就是遵义。因为90年前的那一次特别的会议,令这座黔北山城举世闻名,成为无数国人魂牵梦绕的圣地。
这次贵州之旅,原本旅行社安排的行程中不包括遵义。然而,对于我,遵义是必须要去的地方。因而,2月12日下午团队行程结束之后,我没有急着返程,而是在贵阳北站直接踏上了前往遵义的高速列车。列车风驰电掣般奔驰前行,我的心跳也在加快,脑海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与期待。
从贵阳到遵义不过150公里左右的路程,高铁一站地直达,也就50来分钟的时间。到达遵义时,尚不到傍晚6点钟,天尚大亮。刚出站台,遵义这座山城便迫不及待地扑入了我的视野。目光所及,山峦叠嶂,楼阁矗立,树木掩映,在我的眼前徐徐打开的是一幅清俊淡雅的水墨丹青。润湿而又清新的空气钻入我的鼻腔,隐隐约约中似乎还夹杂着一种泥土的芬芳,我深吸一口,冥冥中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所特有的气息,这是一种自然与历史相融合的特别的味道。
突然间,车站斜对过高楼墙壁上几个鲜红的大字映入了我的眼帘:“遵义,我来啦!”我本不平静的心情愈发激动,这句话恰如其分道出了我此时的心声。
适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山城亮起万家灯火,我就近选择蓝石酒店住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草草用过早餐,在旅店外打了辆出租车,直奔遵义会议旧址。沿迎宾大道一路南行,接连拐过几个街巷之后,出租车在接近会议旧址所在的子尹路街口停了下来。我徒步进入并不宽敞的街道,那座标志性建筑渐渐呈现在眼前。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红栏、白檐、灰瓦,青砖立柱,门窗规整,虽略显斑驳但楼体线条清楚,古朴亦不失清俊秀美,或许是由于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大门上方,“遵义会议会址”五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看字体就知道这注定是那位扭转乾坤的世纪伟人的墨宝。我恭恭敬敬伫立在门前,将手机交给热情的保安,在这神圣的地方留下了珍贵的纪念。
按要求履行过参观预约程序,我缓缓走进大门,近距离观赏这座非同一般的楼房,伸手抚摸那古老砖而矍铄的立柱,仿佛在与那一段风云跌宕的历史对话,内心深处翻江倒海、波涛汹涌。二楼正在维修,无缘目睹会议现场。我久久注目这座楼阁,凭借影视剧里的镜头想象着会议上的情景:昏黄的灯光下,一张长桌周边坐满了身着红军装的众位领袖,他们心态沉重神情严肃,或慷慨陈词,或埋头思考,这儿正在进行着一次艰难而又神圣的选择,最终把那位从山沟里起家的伟人再次推到了决策岗位。正是这样一个选择,改写了一支军队、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也给遵义这座历史名城罩上了无限的荣光。然而于我,未能亲见会场情景,终究是一种缺憾。
在会议旧址一楼,我逐个参观了各个房间。这里有红军总司令朱德、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等人的居室,房间里陈设简单而整洁,一张行军床,一张办公桌,几把椅子,这些就是当时他们工作与生活的全部家当。桌上摆放着陈旧的文件、作战地图,这一切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当年日夜操劳、指挥作战的情景。其他还有作战室、参谋室、警卫室、电台室,这里的每一个房间、每一间物品、每一个细节,都承载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 离开会议旧址,我前往遵义会议纪念馆。这座展馆同样为上下两层,相比会议旧址那座楼房大了许多,如果说会议旧址那座旧时洋楼娇小玲珑,那么这座纪念馆则显得气势宏大。一进大厅,迎面看到的是一组二十人的塑像,他们是会议的全部参与者,这些后来被国人所熟知的人物一个个形象逼真,眉宇间凝聚着沧桑与深沉。展馆内容分“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大方光芒”五个单元,一件件特别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段段详实的文字,不仅再现了遵义会议激动人心的情景,而且展示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波澜壮阔的整个过程。这里有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夹金山、有激流滚滚的金沙江、有铁索凌空的大渡河、有沼泽连绵的茫茫草地、有地势险要的腊子口,有硝烟炮火,有伟大的抗争……每一个情景都令人感动。我漫步在展馆内,逐个观看每个展室,犹如一步步行走在那艰难困苦而又豪迈悲壮的路途中,在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
离开会议旧址,我又去了位于杨柳街的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接下来进入红军街。这是一条商业化了的街道,但店铺中出售的物品几乎每一件都打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记。适逢元宵节,街道内一个不大的广场上,有群众团队正在举办红歌演唱,洋溢着一片喜庆而又热烈的氛围。
告别会议旧址,我又辗转走过了几条街道。这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山城,楼房依山而建,道路环山而行,市面或许也缺少一般的大都市那样的繁华,但这里的一切都令人感到十分庄重。然而,就是这样一处城池,却幸运地承载了扭转乾坤的非常使命;也就是那么一座旧军阀建造的住宅小楼,见证了命运抉择的神圣时刻。因为这样一次会议的拨乱反正,一扫之前痛失中央苏区、损兵湘江的阴霾,开始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多泸定、穿越草地雪山的英雄壮举。我想:如果没有遵义会议,这支军队能否完成长征?如果没有遵义会议,这个政党能否发展壮大?如果没有遵义会议,这个国家今天乃至明天的历史又当如何书写?当然,在今天看来,这些个“如果”都是杞人忧天的无稽之谈,因为遵义会议已经决定了这一切的一切。 我一向崇拜那些建功立业、彪炳史册的人杰才俊,不仅仅是因为仰慕他们的盖世奇功,更是因为敬佩他们的奋斗精神,也因此喜欢到他们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去寻觅历史的踪迹。我上过井冈山,曾经在翠竹林中去回味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我去过延安古城,曾经在杨家岭的窑洞里缅怀那艰苦卓绝的岁月;我不止一次到过西柏坡,曾经在那些个平凡的农家院里感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气魄。每一次圣地之行,对我都是一种精神的熏陶,此番来到遵义,更在我的心头点燃一盏明灯,照亮我未来的路,让年逾花甲的我灵魂之中重新燃起青春的火焰。
下午赶火车返程。在前往车站的路上,我再一次看到了楼房墙壁上的那几个鲜红大字:“遵义,我来啦!”激动之余平添了一种欣慰:我终于来到了遵义,实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夙愿。
在返程的列车上,我依然心潮难平。时下,有一种时髦的说法叫“铭记初心,砥砺前行”,我想这“初心”应该就是产生在遵义城中乃至整个长征路上的那种精神和作风,我真诚希望“初心”永恒,永远照耀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前行的路。
“遵义”是一个时来运转的地方,新春时节拜谒圣地,我相信这拨云见日的遵义一定会赐我以好运,让未来的每一天都生活得灿烂。
行笔至此,我想到了在红军街头木牌楼上看到的那副对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激动之下,我这个一向不怎么会写诗的人,也顺口吟出这么几句:
遵义有感
昔日征程迷茫时,遵义城头决命脉。
正本清源归正途,拨云见日运势改。
斗转星移天地变,乾坤轮回九十载。
今朝千里谒圣地,祥光瑞气扑面来。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