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伴我度流年》后记
文/苏运卿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2025年03月01日 00:01 河南)

三十多年前,一位教师从南山白杨调进了县委大院工作,那时间,这一路走来是何等艰难。乡下的日子苦焦,有干不完的农活,但他人俊朗聪明,又喜欢读书,可文革时期没有给他继续读书的机会,只好做了一名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他一次次地复习,一次次地参加高考,却又一次次名落孙山。直到他做民师的第十个年头参加高考,才挤进了洛阳师专的大门,经过民师速成班的学习,完成了他从民师到公办的身份转换,他也从小学教书一直教到了高中。20世纪80年代末,他来到了宜阳县县委宣传部,引起乡邻一片哗然。宜阳多了一位作家,成了路遥笔下“高加林”式的人才,从此他步入了宜阳文坛。他从乡间到城里,竟以一支笔在城里居大,且成为了县委宣传部写作组的一员,这个人就是蔡宁武老师。
我和蔡老师相识大约有四五年了。前几年,因宜阳县作协及灵秀师苑风等文学平台,多次组织采风,于是我和蔡老师也算是相识了。但不能算熟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没有什么交往,见面仅是打个招呼或颔首致意而已。
近一两年,因我和姚晖律师、李宏军局长、李惠民老师等多有交往,蔡老师和他们几个又是知己,经常一起旅游、采风,慢慢我与蔡老师也就熟络了。
2024年10月初,姚晖律师让我帮助整理他的《趟过岁月这条河》这部书稿,准备出版。姚律师多次邀请卢伟宗、蔡宁武、李宏军、于绍义等其好友共同讨论编排出版诸事。历时月余,姚律师书的出版终于有了眉目,将近尘埃落定。
11月10日,姚律师及我和蔡老师几个又聚在了一起,闲谈中,蔡老师提出自己想再出本书的想法,也希望我帮助整理一下书稿。“恭敬不如从命”,既然这些文学前辈信得过我,我也就应承了下来,当晚蔡老师把一大部分文稿发给了我。
蔡老师的书稿,我经10余天的整理,大体有了书的雏形,趁姚律师《趟过岁月这条河》定稿之时,我们相聚共同商讨了蔡老师这本书的相关编排事宜。
蔡老师前几年已经出了一本书《昨夜星辰昨夜风》,但他是个勤奋的人,这几年他写的文章又汇集了近200篇,蔡老师优中选优,留下了127篇文章作为本书的内容,约27万字。这些文字的写作,蔡老师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的,可想而知,他付出了多大的艰辛。他把这本书的名字定为《夕阳伴我度流年》,从书名中可以看出内容应该都是退休后写的文章。
我通读了蔡老师书稿的这127篇文章后,进行了分类,全书按四部分归纳。第一部分命名为山水揽胜,有42篇游记体散文;第二部分命名为岁月留痕共55篇文章。;第三部分是感言随笔有12篇文章;第四部分是采风访谈有18篇文章。此书是蔡老师近几年的又一部力作,也是他的心血结晶,篇篇文章如粒粒珍珠,串起来就成了一件文学中的珍品。
十年前,蔡老师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退而不休,他热衷于旅游及书画公益事业。2001年他就发起成立了宜阳县永和书画社,直到2021年卸任书画社负责人。20年间,永和书画社以书画交流、共赢、和谐发展为宗旨,出版刊物《河洛风》25期,组建乡镇书画院13家,为宜阳书画事业的发展、普及做出了贡献,蔡老师并且在省农民书画协会、市志愿者书画院组织的公益活动中,从不落后尘。蔡老师这期间更是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的游记及回忆性的文章,还写了许多人物及事迹采访的手记。
蔡老师是一个有大情怀的人,对祖国的山水都饱含着深情。他写游记体的散文居多,笔力宽博,文字有质感,在看似平常的景观中,从他的笔下却散发着一种令人心颤的东西,使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品味到另一种滋味。写旅程中,无论绘景、状物、写人看似信手拈来,其实谋划很深。细致再现壮美奇崛的山川河流,生动记录奇谭异遇,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语言讲究,结构精巧,文笔凝练细腻,既朴素又有诗意。
蔡老师是一个追求艺术,懂得审美的人,有着高雅的情调。从他书里那些写书画家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来,如《解读画家杨佳焕》《我所认识的书画家之一一一张森》《沈安良一一领得风骚数百年》《春节我和书画有个拥抱》等。他结识了一大批书画名家,他的书画鉴赏水平极高。诗人克洛岱尔说:目亦能听。书法是可看的旋律,线条的变化和起伏的节奏,与音乐、舞蹈同道。绘画无论写实或写意,亦如凝固的影像,宛如银幕之一瞬。艺术之路殊途同归,无论节律、笔触、色彩、音调、势态,皆为追寻人性之关怀,抵达人类普遍精神之本质。观书赏色,意会而已。书、画之艺,博大精深,蔡老师深悟其道,书画家们作品的精妙之处,经蔡老师点拨,可直达心灵化境。
蔡老师是一个喜欢怀旧,眷念亲情的人。他的一些回忆文章,如《半个世纪粉条情》《打麦场琐忆》等,把过去的生活场景写的细致入微。《我家的老土屋》《三 叔》《梦里抱抱妈》等文章,写出了他对爷爷、母亲、叔叔的怀念。勾勒出他与亲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似乎过去的这一切都是在为他现在的创作而做的准备,作品中体现出他旷达而善良的心性,其笔触充满了温暖,在文章中,蕴藉缠绵,情味悠悠。
蔡老师还是一个有着人文情怀的人,眷恋着家乡的故土。他写了一些地方文史方面的文章,写了家乡白杨的安全寨、夫子庙、古宜九曲城、蔡家胡同、老井等,他所述内容多属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是历史研究的素材,是家乡的档案资料和文献资料。他写的《抗日烽火映白杨》《我所了解的石白情报站》《老家白杨的抗战佚事》等,记述的是抗日战争中家乡的志士仁人为中国的独立、富强、民主而英勇奋斗的史实,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我和蔡老师很谈得来,他虽然大我十几岁,但有一颗年轻人的心。他虽已过古稀之年,却又进入了创作的一个喷发期,农村有句扬场的话:“有风就多扬几锨。”愿蔡老师写得更多,写得更好。
通过对蔡老师这本书的编排,我对蔡老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书之作,非一日之功,其中甘苦,唯有蔡老师自知。诸君品读,定能开卷有益。近日我在编排蔡老师书稿中也感慨良多。此书不仅内容丰富,文笔细腻,且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独到见解。我作为第一个读者,深感获益匪浅。
像蔡老师这些文学前辈不但文学功底深厚,而且人生阅历丰富,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情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愿读者阅之,能悟出生活之真谛。
2024年12月8日
作者简介:苏运卿,现任宜阳县李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编著有《宜阳县韩城革命史》《文化韩都》《烽火岁月》《古镇三乡》。参编《昌谷丛话》《印象宜阳·风土篇》,还有《乡愁宜阳》《宜阳古代散文选》(待出版)。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退休教师。爱孩子,喜诵读,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和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播讲的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