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石凤阁
《龟虽寿》是东汉末年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此诗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
曹操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历史人物。在《三国演义》长篇小说里,他被塑造成反面人物;在戏剧舞台上,红脸表示忠勇,黑脸表示粗直,而用白脸表示奸诈了,于是,白脸的曹操在戏剧舞台上,就成了最著名的奸臣形象。但曹操的诗,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全诗共14句: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有三层意思,其一,前四句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个观点是坦诚的,唯物辩证的。生和灭是自然规律,万事万物,概莫能外。正确的生命观应该是“视生如寄、视死如归”。“寄”是偶然的,“归”是必然的。曹操不讳言生命终结。他不像秦始皇那样,妄想长生不死。1800年前的人就有这种的思想观点,实属难能可贵。其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认为,因为生命会有终结的一天,时不我待,所以要抓紧有所作为。他以老马自喻,要“志在千里”。作者不因年老而消极悲观,不因生命短促而自暴自弃,却老而弥坚,认为应老有所为。当时北方已基本统一,曹操的“壮心”是在他有生之年,进一步统一全国。其三,“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意思是人的生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的,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这段话是讲,想老有所为,就要尽量延长生命。生命的延长不只有“先天”因素,例如遗传基因,“后天”因素占比也很重。所以“养怡之福”,就是指生活习惯、身心保健等。“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强调在养生之事上,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更否定了那种悲观缩命论,十分难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意思是真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龟虽寿》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观豪情。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千百年来,一代枭雄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曹操的诗就是以爽朗刚健的“建安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激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在《龟虽寿》中,最具有霸气、广为流传的三个字是“不老矣”。即使年岁已高,仍怀有壮志雄心,不服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因此,“不老矣”三个字是整首诗中的精华之一。不过,也有人认为“志千里”这三个字更为霸气,因为它直接表达了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
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曹操不是“奸臣”。唱戏总是把他扮成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然而几乎一夜之间,舞台上的曹操都在眉心中间加了个红点,以示“曹操是好人”。当今,新时代人们的美好生活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更加认识到“健康第一”的重要。在赏读《龟虽寿》古诗中,要深度理解“不老矣”、“志千里”的含义。老有所为,发挥余热、为强国复兴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