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万庄园游后感
文/郭有三
康百万庄园以其砖、木、石“三雕艺术”和恢弘气势闻名全国,特别是饱含儒家思想的匾额楹联等,彰显了“豫商”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家族历经数百年积累了巨额财富,富甲豫、鲁、陕三省。日前,我们前往康百万庄园进行了参观,被康家卓越的商业智慧、严格的家族教育所折服,其传承的留余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之一,占地16万余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571间房舍和73孔窑洞,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蔚为壮观。它依照“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从邙岭上往下看,它如“金龟探水”,从洛河边看,它又似“金莲拱秀”,极富文化气息。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集农、官、商于一体,兼具园林艺术和宫廷艺术特色。
清朝时,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在康家借宿,在她启程回京时,康家为朝廷捐献了100万两白银,因而得赐“康百万”封号。康百万并不是特指的某一个人,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为首的康氏家族的统称。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十三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良田双千顷,财富无以计数。“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是康家财富的真实写照。
一进大门,就是恢弘的主宅区,这里不仅有康家藏宝洞,还有仿照北京长城的瞭望台。家丁们居高临下,时刻保卫着庄园的安全。当然,这里最吸引我的还是康家的存放金银的地下金库,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门进去,曲曲绕绕下到地窖里,里面全是“金银财宝”,从银元宝开始到银锭子金元宝银裸子金裸子,让人眼花缭乱,极为震撼。 徜徉于康百万庄园,仿佛行走于清代民居民俗活画卷。这里有被誉为中华名匾的留余匾,有耗工1700个工时的金丝楠木雕花顶子床,更有见证康家辉煌历史的300多年的葡萄树。我们从留存的匾额楹联中,读出了其家族忠义诚信、见义勇为、不畏艰难、扶危济困、家庭和睦的家风家训。这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他们把这种精神浓缩在精辟的联语里,展示自己的经营理念,并以之践行自己的行为,成为传承后世的宝贵财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奉行礼乐诗书孝悌,世代传颂继承,形成良好家风,家庭才能和睦,家和则家族兴,家国兴则万事兴。在康百万庄园有一幅楹联: 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卷帘看春色椿楦棠棣芝兰满庭芳。此联呈现了当时康家子孙后代知书达理、长辈宽厚仁爱、家族长久和睦兴旺的生动场景。楹联其中有颂扬关羽的忠烈、信义的,如“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在商海的沉浮中,事关义利,互相照应;有反映义利并举、诚信经营的,如“友以义交情可久,财从道取利方长”,把公道和诚信视为立商之本,体现在处世和经商中,诚实守信,童叟无欺,这正是康氏家族数百年来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
康家最有名的一块匾额就是"留余匾",是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留余就是"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这块匾造型独特,形似一面展开的上凹下凸型旗帜。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牌匾上镌刻着康家人世代遵循的家规祖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康百万庄园兴盛四百年的奥秘在于其独特的留余思想、精湛的建筑艺术、卓越的商业智慧、严格的家族教育以及积极的社会责任。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康家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繁荣和昌盛。康百万庄园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缩影,是非常宝贵的人文资源和历史遗存。在欣赏美景之余,我们深深领悟到康百万庄园“兼容并蓄、勤俭内敛、重德尚义、商道济世”独特的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现居住于洛龙区安乐镇,现在农行洛阳分行工作,是一个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作者。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于市场营销、信贷管理工作,其撰写的《信贷资产良性循环的实践与探索》一文,在河南省农行交流学习,关于信用卡、零售业务、信贷方面的工作心得在农行总行发表,在省市级媒体发表宣传报道及文学作品多篇,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业余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