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记散文:
《紫荊关长城探晰》
第三章
作者:赵新洪
因为紫荊关是个极为重要的关隘,所以历代帝王和守关将领对这里的建设与布防极为重视。《明代、化云龙传》记载,化云龙在洪武二年上言:“北平边塞,东自水平,蓟州西至灰岭下,隘口一百二十一,相去可二千二百里,其王平口至官座岭隘口,相去五百余里,俱冲要,宜设兵。紫荆关及卢花岭尤要害,宜设千户守卫所……俱从之。”清代紫荊关已成为内地,但康熙帝三次西巡,仍在此停留并设检查军队操练与布防情况。
为了加强紫荊关防御力,明嘉靖年间在关西侧增设盘石口,瓦窑安口和蔡家峪口,茶窝口和奇峰口,盘石口,奇峰口附近又设墩寨十九个。各口之间多数以山为险,无边墙相连,但高山顶上、建有马道,隘口间可以互通信息,运送给养和兵力,互为策应,相互支援。
古代紫荊关一带兵力布置极为严密。清代关设参将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额外设千把总三员,马战兵54名,步战兵341名。
明代防守紫荆关官兵达1447名,民壮乡夫129名。
紫荊关系古战场,历代兵戈相交,战乱频繁。东汉建武二十一年,乌桓进犯,汉将马援出关掩击取得胜利。
南宋嘉定二年,蒙古攻居庸关,金人据守未能攻克。元太祖挥师紫荊关,于五回岭打败金兵,占领涿,易二州。又从南口反攻居庸关,大军出紫荊关关南。元致和初年,上都朱王忽刺台等入紫荊关,兵逼大都城,南燕帖木儿败于芦沟桥。
明英宗正统14年瓦刺也先 进犯边土,英宗误听宦官王振谗言,御驾亲征,至土木瀑,兵败被俘。当时都御史孙祥镇守紫荆。十月,也先首领额森诡言送英宗还京,由大同经广昌,至紫荊关。叛阉喜宁与大同王额森之弟夹攻紫荊关城,都御史孙祥,都指挥韩青,太监阮尧民战死。也先进关长驱直入,经涿州,过良乡,逼近京师。兵部左侍郎于谦将列阵九门并亲自督战,杀死也先弟孛罗。也先兵败,鞋英宗出紫荆关逃窜,迫使也先求和并交回英宗,使朱家王朝又稳定下来。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破山西后,到达浮图峪和乌龙沟一带。紫荆关守将丁启宗,领兵夜袭浮图峪。农民军撤出浮图峪占领紫荊关,丁启宗丢关被迫自尽。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到达易县,义和团将士曾经在紫荊关东云蒙山与敌浴血奋战。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送还我国的“督办广昌团练”和“龙泉关团练”两面义和团旗帜,就是当年侵略军从这里抢走的。
抗日战争时期,紫荊关是我晋察冀边区一分区根据地。1939年10月,坐镇张家口的“蒙彊驻屯军”最高司令兼混成笫二旅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妄图在紫荊关西南的白石口,银坊一带安插据点,以巩固其察南占领区,命迁村大佐率600人向银坊等地进发扫荡。我军采取“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战法,将日军引进雁宿崖峪谷中,经过一天多的激战,俘敌13人,其余全部打死。11月4日。阿部规秀又亲率1000名精锐部队进行报复性征讨。11月6日敌行至紫荆关黄土峪一带,我军前后夹击,将日军圍进上庄子附近的山沟里,日军死伤惨重,阿部规秀也在这次战斗中被打死。
这一仗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威风,大灭了日军的锐气。日本《朝日新闻》在《名将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这篇悼文中说“自从日皇军成立以来,中将军官牺牲,尚无此先例”。 紫荊关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古代军用水井,唐代军用石碾,至今保存完好,古栈道遗址至今清晰可辨,古印章、古货币,古代服饰品都曾多次发现。这些文物为研究古长城、
古文字,古代军事建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后记:
幼年时,常听祖父讲紫荊关之险之重要,每次讲老人都很激动!其原因是在民国初年为修建高碑店老街北门外响水桥、曾多次去易县政府紫荊关一带募捐石料二百余立方。提及紫荆关之险、之重要,山里人之朴实、都十分感动!所以在幼年就形成了探访紫荊关的意愿,几十年不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十一次探访。
在此还要感谢易县县政协、易县文化局长城文物普查队,荆关镇的众乡亲,为我提供的帮助和详实的资料。在有生之年,撰稿完成。今以文介绍给大家,终得如愿以尝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