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国学经典摘录有想(九)
马秀云
人非生而知之,学而践之。《大学》经典摘录有想之九。愿以文铺路,心能相通,路有光明。
原文摘录: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个人感悟:
我很赞成“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 这个观点,但这也只是修养自身的好处之中的一条。孟子说浩然之气可以养生,我觉得修养自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我生来胆小,但是后来发现修养自己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抵御很多忧惧烦恼。慢慢才发现,圣人之言绝不是心灵鸡汤,它的实操性、利益回报率、现实价值都是几何倍数增长的。中国中医全世界公认的强大,为什么没有抑郁症的治疗记载?因为都被这些圣人之言治愈了。为什么现在社会医疗水平这么发达,抑郁症倒成了普遍高发而且很难攻克的疑难杂症?因为这些人心里对于我国经典的著作比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等等圣人著作知道的、理解的、践行的太少太少!心里没有正确价值观的认识、世界观的打开、人生观的洞察,就只剩下重重迷雾与黑暗,怎么能不悲观抑郁钻牛角尖?
当然每天都学习这些圣人之言,不付诸行动,说一套做一套也是不行的。所以王阳明主张一定要知行合一。现在的学校恰恰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很弱。我们的学校有高大宽敞的教学楼、有高档的操场、有紧张的课时安排、有严谨的考试打分系统,可唯独对于重要的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的教育与考核,却抛到了九霄云外。都说古代私塾教育怎样落后,可是孩子七岁入学就开始摇头晃脑的背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能小孩子未必理解全部内涵,但是这颗种在心里的种子一旦发芽,那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我们曾经笑话古代人之乎者也的酸文假醋,可先看看现今社会张口就爆粗话,这难道不是高学历的悲哀?
修身之道在于格物,可是现在社会能想到格物的还有多少?被物欲俘虏的有多少?LV包作为奢侈品流行全世界,其实际价值和品牌价值的对比几乎是个天文数字,这难道不是对我们价值观的巨大冲击?格物这样一个被王阳明用毕生心血总结出来的修身途径,却被时代的的列车遗落了,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非常遗憾的事吗?
我们要通过每一件事的认真剖析、反复取舍之后,找出符合圣人之言的那一条去践行,这就是修身。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不管不顾,那修身的反义词,和自由没有半点关系。不知道哪里的宣传出了问题,竟然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自由就是挑战任何底线”的观念,家里的小霸王,不知道尊老爱幼、不知道敬畏天地、不知道斩除私欲修养浩然正气的哪里是一家两家啊!
修身之重要关系到自身健康、家庭幸福、孩子未来、社会稳定,这最最关键的是,修身不是大人的事,我们需要把这颗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