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记散文:
《紫荆关长城探晰》
第二章
作者:赵新洪
⺀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馬之渊,近以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籬。一关雄居于中,群险翼庇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这是古人对紫荆关地势和军事价值的一段简要描写。为了较为全面地掌握紫荆关情况,自八十年代初,十一次探访此关,并通过关系和《保定日报》通讯员、《首都经济信息报》特约记者的方便,访问易县文化局长城普查队,参阅了史书中有关紫荆关的记载,与现场实地考察记载,掌握资料,时隔三十余年,方有今天的探晰散文现给大家!
《紫荆关长城探晰》
第二章
紫荆关与居庸关、倒马关齐名,均系防御北方各强族南犯的边关要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汉书、地理志》载,“上谷、居庸皆有关″,《魏书、世祖本记》有“太平真:君七年…筑畿上塞圍,东起上谷,西至于河”的记载。
秦末汉初易县为上谷郡,所以上谷关即是紫荆关。紫荆关又名五阮关,是太行八径之第七径。这个称呼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和《淮南子、地形训》,都把紫荊关和倒马关,居庸关列为九塞之内。紫、荆关还叫“紫庄关”和“金坡关”,直至宋朝末年才定名为“紫荊关”。这在易县县志中有明确记载:“紫荊关……《水经注》谓之紫庄关……宋人谓之全”,“金坡关”“子庄溪水出子庄关,子庄关水即紫荊关水,然则子庄关即紫荊關,至宋时而始易今名也”。
传說紫荊关还有一个名子叫“白皮关”,理由是传统戏中有《罗成叫关》中有个淤泥河。淤泥河即紫荆关东5公里处的泥瓦铺村。当时叫此关为“白皮关”,据此推断,紫荊关就是唐代的“白皮关”。古戏《三疑记》中唐英违旨探亲丢关自尽,后人在自尽处修了唐英墓并立了墓碑。唐英所守之关即是“白皮关”,自尽处即今易县西古县村。为此也把紫荊关说成白皮关。以上传说是否可靠?因碑墓已毁坏,又无史书可查,所以很难定论,但传说故事是历史的影子,也算是民间所向。
紫荊关在秦汉时是土石夯筑关城,后来各代都有扩建与修茸。明洪武初年大兴土木,开始用石条做基础,石灰碎石灌浆,烧砖砌面封顶。据《弘治、易县志》记载:“紫荊关,洪武初年筑旧城一座,新城一座……”。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对修长城更加重视了。据《读史方舆纪要》和《紫荊关志》记裁,“关城正统初改筑”,设立旧城一座,周三百八十丈,夾城一道,长九十丈,南门楼二座,南水门三座,北门楼一座,圍城重门东水门一座,城楼四座;“景泰元年……乃设立新城一座,周六百八十五丈,夾城一道,长五十七丈,稍城一道长八十丈,南门楼一座,角楼一座,敌楼一座;“景泰二年修竣城池”;“弘治二年设河北迤西堡城一座”;弘志三年增设近关城堡”;。《易州志》记载:“明弘治十七年,凿盘道……崇祯四年赵志远重修城,据山而立……明正统期间改筑南天门。"嘉靖十二年重修盘道,万历年间对若干墙段增高加厚。嘉靖二十五年又修筑紫荊关等处隘口百余处,使紫荊关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第二章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