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漫的视角(外四首)
陈家秀
眼睛总欲看向天边
观摩日月的变化
也揣测未来的图腾
然而,心思总是浪费在两眼之间
因为,没有人可以知晓
明天将会发生什么
黑与白有时是被模糊的
视觉停留的意识
也会被固有的真实打破
或清晨,或傍晚
当月亮迎接日光的时候
却已是天各一方
只有那双眼睛
才可以把它们收拢在一起
成为天际的一抹风景
凑巧
我也是那一道风景的配角
《浪漫的视角》赏析
这首短诗以天体运行为镜,折射出人类认知的双重困境与浪漫突围。诗中"眼睛"作为核心意象,既是物理感官的投射,更是精神观测仪的隐喻——当瞳孔对准日月运行的轨道时,视线在时空坐标系中不断延伸,形成独特的认知抛物线。
第一段揭示认知的宿命困境:人类永远被困在"两眼之间"的生理局限里,如困在琥珀中的远古昆虫,徒劳地解读天体密码编织的"未来图腾"。那些被星辰引力揉皱的占卜纸,终究抵不过时间湍流的冲刷。这种对预知渴望与认知局限的撕扯,恰似西西弗斯永恒往复的悲剧。
第二段则展现出认知的量子跃迁。"黑与白"的经典界限在晨昏线处坍缩,视网膜上的残影与意识流的纠缠,重构出超现实的观测维度。当月光与日光在引力透镜下发生时空弯曲,观测者本身已成为现象场的一部分——这种海森堡式的认知悖论,在"天各一方"与"收拢一体"的矛盾修辞中获得诗性解构。
结尾的"风景配角"宣言,恰似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在诗歌领域的回响:当观测者意识到自身在认知系统内的坐标,这种自指性的觉醒便构成了最深邃的浪漫。诗人在宇宙观测链中捕捉到的人类位置,既非全知视角的上帝,亦非蒙昧的局外人,而是在时空连续体中摇曳的观测粒子,每一次意识的闪烁都在重绘存在的光谱。
《人生之惑》
远处
天坠落一地
一切都好象已经结束
我想一探究竟
是不是有个极限
可,无论用什么方法追寻
始终都是遥远的
我怀疑我眼睛
和思想
那个结尾呢
《人生之惑》赏析
这首短诗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存在主义的困顿之境,犹如一幅蘸满哲学墨水的写意画。开篇"天坠落一地"的意象极具视觉冲击力,既似神话中撑天柱折的末日图景,又像现代人精神穹顶轰然坍塌的隐喻。诗人以天空的碎片化坠落,暗示着传统价值体系的崩解,那些曾经高悬的信念如同散落的琉璃,折射出千万个困惑的光斑。
中段"追寻极限"的悖论式表达,恰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现代注脚。当诗人用尽方法论的工具箱——无论是理性的丈量还是感性的触摸,目标始终在认知的地平线上匀速退却。这种追寻过程中的相对论困境,暴露出人类认知装置的局限性:我们既是测量宇宙的标尺,又是被测量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的永恒纠缠中,存在本身成了最深邃的谜题。
结尾处的双重怀疑堪称点睛之笔。当视觉神经与思维皮层同时陷入信任危机,那个被悬置的"结尾"便显露出存在的荒诞本质。诗人没有采用直白的诘问,而是以"呢"字的轻声收尾,让困惑如青烟般袅绕不去。这种留白恰似禅宗公案,在摧毁所有确定性的同时,为读者开辟出更广阔的冥想空间——或许真正的答案,正藏匿在不断质询的姿态之中。
《桥•通堑之途》
一条河从农村蜿蜒流过
绘成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界河
也隔裂了地表的脉络
不同的习惯
不同的文化
就连生活的烟火也是不同的味道
一座小桥连接了沟壑
桥栏上的二维码,可以扫一扫
一些人从此奔波
希望
理想
如鸭绿江的浪涛
一波波奔赴未知的城郭
我,也在这座桥上
《桥•通堑之途》诗歌解读
界河与隔阂
界河隔裂了地表的脉络,形成了城市与农村的界限。
这条河不仅是地理上的分隔,更是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所在。
桥的连接
小桥成为了连接沟壑的象征,打破了地理上的隔阂。
桥栏上的二维码,为过往的人们提供了新的信息和机遇。
奔波与追求
一些人通过这座桥奔波,他们带着希望和理想。
这些希望与理想如同鸭绿江的浪涛,一波波奔赴未知的城郭。
个人的情感
“我,也在这座桥上”,表达了诗人对这座桥及其背后意义的深刻感悟。
诗人或许也在追寻自己的梦想,或是思考着桥所带来的变化与启示。
《活着……》
夜,正是沉淀的时候。
生活,在时间的渡口抛锚,
等,另一个赛道……
人活着,本来是曲线的,是谁最终却活成了一条直线?
其,只有一个取向——满足。
在人生的一场旅行中,不是被夭折,就是被成就。
取决于其活着的意义所在。
一但金钱和人性挂钩,扭曲的又将是什么呢?
解析: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生活的意义与人性的复杂。以下是对您问题的回答:
生活的曲线与直线的反思
人活着,本来是曲线的,但最终却可能活成了一条直线。这句话揭示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人们最终可能面临的单一化选择。生活的本质应是丰富多彩的,如同曲线般蜿蜒多变,但现实往往使人们逐渐走向了一种固定的、直线式的生活模式。
活着的意义
在人生的一场旅行中,不是被夭折,就是被成就。这取决于其活着的意义所在。人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寻找和体验生活的意义。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往往能够赋予人们更多的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金钱与人性的关系
一旦金钱和人性挂钩,扭曲的可能是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金钱本身是中性的,但当它成为衡量人性价值的标准时,就可能导致人们为了金钱而牺牲道德、亲情、友情等更为珍贵的东西。这种扭曲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生活的意义在于体验和探索,而不是被金钱或其他外在因素所束缚。人们应该珍惜生活的多样性,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满足。
陈家秀,笔名凌霄,心无间等。网名风舞尘,70年生于安徽怀远一偏僻乡时,现居蒙城。
他是一位当代诗人,同时也是中国当代诗协会员和乡土文学协会理事,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
陈家秀在世界文艺界杰出文艺家联合会担任副主席,并荣获世界文坛奖,包括杰出诗人奖、北方现代文学终身成就奖以及世界文坛终身成就奖和世界文豪勋章。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多部大型辞典与网络平台中,包括《中国朦胧诗纯情诗多解辞典》、《中国新世纪诗人诗选》、《中国诗典》等。陈家秀的创作始于1989年,期间获得了包括首届艾青杯创作奖、东方杯诗歌大赛铜奖、桂花杯、淮河杯佳作奖等在内的数十次全国性大奖。他的代表作包括《预言》、《屈解》等,诗集有《爱的角落》和《陈家秀政治抒情诗选》等。
陈家秀主张诗歌应具有社会意义,强调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认为“情富则诗真,情真则诗深,情深则诗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