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周百涛《连昌赋》艺术特点
----历史记忆与乡土情怀的诗意重构
周百涛的《连昌赋》以唐代连昌宫遗址为背景,通过时空交错的笔触,展现了历史辉煌与乡土现实的碰撞,既是对往昔盛景的追忆,也是对当下乡村发展的深刻反思。现结合其《连昌赋》的创作特点与相关文学背景,可从以下角度评析其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一、历史与现实的互文性书写
《连昌赋》以连昌宫为核心意象,借古喻今,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诗中描绘的“宫竹森森”“仙乐阵阵”,呼应了元稹《连昌宫词》中“楼上楼前尽珠翠”的盛唐气象,而“寂寞昌宫之黄桑帘窣”的衰败景象,又与元稹笔下安史之乱后的“荆榛塞池”“狐兔骄行”形成历史共鸣。然而,周百涛并未止步于怀古,而是将视角转向当代连昌村:虽“无名冠全国之特产”,却因“免粮税,乡村立起别墅”等现代化进程展现出新貌。这种历史纵深与现实图景的并置,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双重关切。
二、乡土叙事的诗意表达
赋文以细腻的田园笔调勾勒连昌村的日常生活:“鸡鸣犬吠相闻,妇呼儿啼互诉”“雨来千亩翠竹咆啸,风起一地平畴起伏”。这些画面不仅延续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田园诗”的传统,更融入了现代乡村的细节,如“空调”“药费报销”等元素,形成古今交织的独特美学。这与王铁成《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赋》中对地方风物的骈赋化描述异曲同工,但周百涛更注重个体情感的表达,通过“村外游子,慷慨解囊”等细节,凸显乡民对故土的眷恋与振兴努力。
三、文化自觉与身份焦虑
赋中反复诘问“人知昌谷之诗鬼李贺,人知元稹之《连昌宫词》,而独不知昌谷之连昌,何也?”这种对“名”与“实”的思辨,折射出作者对地方文化身份未被充分认可的焦虑。他批判“名人代言非实名也”,主张“欲名名,须用心也”,强调文化价值的实现需依托实际建设。此观点与《乱世人心:从晚唐到五代》中“世家大族让位于新阶层”的论述形成呼应,揭示历史变迁中文化话语权的动态重构。
四、文体创新与语言实验
《连昌赋》在形式上融合骈赋的工整对仗与散文的自由叙事,如“冬来白雪塑野入画,夏至渠水环村入户”兼具音韵美与画面感,而“办纸厂,搞印务,时来心之偏离”则以白话入赋,打破传统骈文的雅正边界。这种语言实验与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改编有相似之处,均体现创作者在继承中寻求突破的艺术追求。
五、对周百涛创作定位的推测
尽管现有资料未详述周百涛的其他成就,但从《连昌赋》可见其创作特点: 1. 历史意识深厚:擅长以微观视角钩沉宏观历史,如通过连昌村映射唐宋至当代的文化断层; 2. 地域情怀强烈:类似《春申郡望》对闵行历史人物的挖掘,周百涛亦致力于地方文化符号的文学再现; 3. 批判性与建设性并存:既揭露乡村发展中的盲目性(如“种苹果,养獭兔,潮来汐之带去”),也肯定“道之成,足不沾泥”的进步,体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名实之辩下的文学使命
《连昌赋》不仅是连昌村的地方志,更是一面映照中国乡土变迁的棱镜。周百涛以赋为媒,将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与现代化进程熔铸于文本,其创作既延续了元稹“监戒规讽”的文学传统,又呼应了当代“乡村振兴”的议题。若其未来作品能如《二月河评传》般深入个案研究,或如王铁成赋文般拓展题材广度,或将进一步确立其在乡土文学与历史书写中的独特地位。
附:
连昌赋
作者:周百涛
连昌者,连昌宫之故地也。
遥想当年,宫竹森森,铺天盖地;楼阁密布,连接千里。仙乐阵阵,若梦若幻。文人墨客,商官侠士,蜂拥比至,行侠仗义,著诗填词。更近两京驿道,洛水东流,登高而南观女几,思玄宗作霓裳羽衣曲而翩翩起舞;紫气盈怀,正冠而北沐淆风,涤昌流随咏诗鬼之歌行。与民同乐,可听燕堂之竹吟,心忧天下,可诵张耒 之民声;欲带吴钩,可追长老之戎韬。垂翅附冥,可待员外之惠顾。族风淳朴,褐衣欣欣然于闾左,廉而乐民,乌纱堂而皇之于公众。珍壤绣缎,物华天宝之地,韶乐悠悠,丝竹教化之中。里俗祖义,民风至纯,户乏诟吏,官风至正也!
美哉梦中,朝闻五华寺之铜铃,夕观光武之日暮;冬来白雪塑野入画,夏至渠水环村入户。白杨威武之荫道,灰瓦错洛之庇处;鸡鸣犬吠相闻,妇呼儿啼互诉;聚餐开会于街尾,行礼嬉笑于巷暮。月照玉谷金穗吊于树杈,日收大蒜馨香于院柱;闲卧红日照窗,忙种皓月挥锄;怡然于竹篁之畔,快意于葱蒜之著。雨来兮,千亩翠竹咆啸;风起兮,一地平畴起伏。地小物微,虽无都市之辉煌,却酷乡野之韵步;天高水长,虽离家之迢迢,却酽酽梦魂之常驻。
人知昌谷之诗鬼李贺,人知元稹之《连昌宫词》,而独不知昌谷之连昌,何也?
连昌有村名上庄,不必细述,连昌宫之大名;不必考究,可否处连昌宫之故地?不必炫耀,北邻连昌河风光之秀丽,---------,上庄就此近水楼台,故而名连昌村。连昌村之小,比之全国千千万万个村,无名冠全国之特产,轻若水滴;无高楼林立之大厦,微若尘沙。连昌环村,东接下庄之梨园,西至三乡之古塔,南连南寨以过洛水而达张坞,北过昌流而与柏坡相处。不说李贺南园之日暮嫣香,无论寂寞昌宫之黄桑帘窣。两水相夹,土肥地沃,足以眼罩四峰;旱浇涝排,五村环护,足以口涎八库。粮菜为业,工商助富,方圆不足五里,人口不过八百数。淡然于世,自乐于户。
下海得有法,上天得有路。君不见,鲐皮仁惠,平地剔草;总角靦耻,添石筑土!村外游子,慷慨解囊;城乡仕发,挥钎舞杵。道之成,足不沾泥,蜿蜒城埠;井配套,水流哗哗于菜园;免粮税,乡村立起别墅;药费报销,大病不惧也!时寒风变柳,闲人工去,农夫播谷种豆兮;时赤日炎炎,白发休憩竹榻,树荫浓浓,妯娌步村空调兮,可栽黄葱之浓香,可品瓜果之鲜乳矣;时秋雨绵绵,村前玉帐笼纱;时冬云漫漫,村后集路踵布也。路之成,心诚所致矣!-心之顺,村民足下生风;民之乐,笑涡飞霞矣。然办纸厂,搞印务,时来心之偏离;种苹果,养獭兔,潮来汐之带去;收大蒜,喂猪鸡,起落无底之气;打工开铺-,惶惶然心之有虑---------。比之草棚瓦罐,比之路烂泥滑,我们足以自夸也,然比之新安澄砚街,平乐牡丹坊;比之天津杨柳青,偃师书法乡;比之杜甫草堂,唐僧故里;比之上戈苹果,洛宁绿园---------,受先祖瑰宝,羞愧矣!
宜阳因李贺之名而名,三乡因玄宗之曲而名,然名名而非富也!连昌,地非不美也,人非不勤也,名之著于连昌宫也,然非富也!故思哉:村非富而非名非富也,名非名而非因名非名也!名名也,而人不用,不名也;名不名,而用心之,可名也!推之于世,名人代言非实名也,欲名名,须用心也!
连昌者,名名也,何时实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