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深处觅芳华
——读《繁花深处》有感
地质高级工程师 黄晶莹
乙巳年大年初四,南粤大地花团锦簇,林木葱茏,阳光明媚,春光无限。龚文瑞先生从上海寄来的《繁花深处》一书,氤氲着绵厚的文化气息和淡淡的油墨清香,翩然飞到我的书房案头,甚感欣慰!
我与文瑞先生至今未曾谋面,但我与他有十年以上的交情。记得在十多年前,我在互联网上偶然搜索到文瑞先生的长篇历史散文《风雨客家围屋》,洋洋洒洒几万字的篇幅,写尽了客家围屋的前世今生、精神风骨,那广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史料集成、凝重的人文思索、宏大的叙事结构,优美的文字叙述,深深地吸引了我,打动了我。之后,我通过朋友联系上了龚先生,他是一个宽厚、和善、儒雅、睿智的作家和挚友,与之交往如沐春风。我尤其关注他的文学创作成果,购买阅读了他的大部分著作。
《繁花深处》是一部散文随笔新作,共分为“繁花深处”、“大河之源”、“红河放歌”、“天上云居”、“家园厚土”等五个版块,我分析有两大主题,一大主题是立足于赣南,通过一个个片断,全方位地呈现赣南大地的锦绣风光、历史底蕴、人文风物和生机勃勃的发展历程。文瑞先生祖籍不是赣南,但他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他的情感早已和这片热土融合在一起,早已将赣南视为自己的家园厚土,并满腔热情地为之讴歌。赣南地处罗霄山脉、南岭山脉、武夷山脉和雩山山脉的重重包围之中,新生代盆地呈雁行状排列,贡江、章江两大河流奔腾不息,宏大的地质造山运动和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孕育了赣南美丽的景色。《雨中梅岭行》、《韩坊野游》、《兰溪拾闲图》、《永远的歌谣》等篇章,是对赣南优美山水的深情礼赞。梅岭山不太高,但却是一座有深厚底蕴的文化之山,在五月一个细雨纷纷的日子里,与友人去朝拜梅岭,一条古驿道,一片梅林,一山空寂,一个天穹,体会到了古代山水行游图的快乐。“南粤雄关”四个大字扑面而来,“顿觉清风如潮似涌而来,真可谓是天风浩荡,让人心旷神怡。”作者在清风细雨之中,感悟到梅岭的神圣,世事的沧桑,人生的博大,化为一片风景永驻心间。《兰溪拾闲图》是富有禅味的山水吟诵,在幽静的崇义县阳明山兰溪沟谷中听溪水淙淙,闻桂子飘香,看山岚渐变,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享受。于是一种诗意开始涌动,一种意境悄然成形;于是在灵动的山水之间,体验了天之寥廓、山之巍峨,水之秀媚,更收获了心灵的宁静,生命的多彩。
而《礼地:乡风淳朴的礼义之邦》、《倔强的赣州》、《会昌抒怀》、《故园情》等文章,则从人文风物的角度,提炼出蕴含其中的文化特质。无论是“六县之母”古邑于都的探幽寻古,还是赣南之东——石城的礼义寻根,还是武夷山西麓会昌城的大地飞歌,拟或是赣州府幽深小巷的市井风情展示,无不呈现出作者对赣南大地和百姓黎民的由衷热爱,从而散发出浓浓的乡愁,传递出悠悠的情思。
《繁花深处》另外一大主题就是文瑞先生行走万千山水而发自内心的咏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从古至今士大夫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文瑞先生更是身体力行,足迹遍布祖国大地,极大地增强了人生阅历的厚度。他不是肤浅地欣赏各地的山水风景,名胜古迹,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独具匠心的感悟,真正做到“ 广胸中之丘壑,游物外之文章”,化为熔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炉的精品华章。读《金陵寻梦》,让我们了解到南京古城的历史广度与深度,那是浸润于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但亲身体验后更多的是产生一种困惑和思考:当今城市建设的急功近利,不断侵蚀的古风原韵,日益碎片化的文化现象,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如块垒在胸,久久不散,最后感叹没有寻找到理想中的金陵之梦。震聋发聩的发问和反思,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具很大的警示作用。《大舸东流入海去》则是通过作者徜徉在浩瀚的、沸腾的黄浦江两岸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对大上海进行深刻的解读。作者现常住上海,那是中国的经济之都,连空气都弥漫着商品经济的气息。端午时节登楼远望,壮阔的黄浦江景色尽收眼底,万吨巨轮穿梭其间,两岸高楼列屏耸秀,上海塔昂首挺立与云天相接,这一切真实展现了大上海的无穷魅力。作者由此联想到赣州章江之滨龙舟竞渡的火热场面,抒发出对故园的眷恋之情,但他更喜欢黄浦江百舸争流的场景,因为这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奋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大舸东流入海去”这一具动态感的意象,是中国这艘新时代巨轮的象征,将战胜重重艰难困苦,破浪前行,走向深蓝,走向深度改革开放,到达胜利的彼岸。

在写江西的众多文章中,我尤其喜欢《庐山印象》,文章主要写了庐山脚下的两大自然和人文风景:石门涧和白鹿书院。庐山不仅是一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在以亿万年纪年的地质史中,庐山经历了无数次的地质构造运动,沧海桑田变幻无穷,凤凰涅槃再造重生,在两条大型断裂构造的作用下终于形成庐山的地垒式断块山,构筑了庐山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石门涧被誉为庐山之门,苏轼曾在这里初识庐山真面目,徐霞客曾在这里探求庐山的地理景观,一代地质大师李四光曾在这里潜心研究第四纪冰川运动的痕迹。作者和友人在溪潭旁的大石上对坐,眼观奇峰峭壁,耳闻飞瀑流声,放飞思想翅膀,寻觅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何等的惬意洒脱!白鹿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完全可以视为江西文脉的活水源头。怀揣一颗探寻之心,漫步在白鹿书院的廊坊书舍、青山绿水之间,作者激活了思绪,涌动着情愫,仿佛与邈远天地对话,仿佛与古代先贤通灵,在历史的甬道中感悟到白鹿书院的博大精深。
作者在大河之源的广东河源工作了一段时间,那是千年客家人的聚集之地,是秦朝赵佗的开基之所。在郁郁葱葱的万绿湖畔,在古朴沧桑的龙川古邑,在风景独特的仙坑古村,在怡然宁静的苏家围,均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了一路的思考和总结。在《大美苏家围》中,作者漫游在苏家围的沃土绿野、公祠围屋之间,穿越历史烟云,咀嚼出沉淀出苏家围的历史故事。苏轼后裔开基于此,他们继承祖先的衣钵,弘扬祖先的仁德,敬奉天地,敬奉先祖,耕读传家,文风蔚然。在这里东坡文化无处不在,风雅如斯,数百年的砥砺奋进,留下了一座古朴典雅、韵味无穷的苏家围屋群,也留下了家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作者对苏轼崇拜有加,深情演绎了苏轼谪贬南粤的崎岖过程,赞美了苏家围的美丽与安宁,厚重与高雅,正如文中所述:“我一直认为,被书香浸染的村落必定是一处文化底蕴深厚之地,儒雅教化,文雅清静,暗香涌动。苏家围即如此。”
山川万物寻清韵,繁花深处觅芳华。读《繁花深处》如同品尝一壶龙井新茶,清香满口,回味无穷……
2025年2月23日于广东惠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