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往事
作者:李可知
对八十年代的常宁县教育局局长刘细耀真诚的说一声:对不起。
那是 大概在一九八五年还是八六年,记不太清楚,但记得清楚的是在刘局长担任正局长的前一年,当时他还是副局长。
当时我担任由教育局组织的教育局工程队队长,属教育局直接领导,为全县的学校基础建设服务,包括新建和维修,正式招工来的职工有二十来人,(全民工)(包括两次招工),其它由农村招来的临时工,最多时有百多两百人。
由于当时国家经济不发达,经常拖欠教职员工的工资,教育局也不例外,赤字巨大,所以在大年除夕几天前,担任财务部门的干部们提前放假回家过年了。真有点象电影(白毛女)里面的“楊白劳”。可我们工程队的职工,包括临时工,有数十人之多,多属教职员工子弟,由于赶工程进度,都要工作到腊月二十八,九才放假,放假时,他们就象刚出生的小鸟,伸着嘴巴,嗷嗷待哺。等待着为数不多的工资回家过年,因为工作是为学校建校,所以工资由教育局按工程进度拨款,况且,他们的工资本就不高,(最高的每天1.44元,因是预支80/%)其余20/%要等工程峻工验收后才结清尾款。
到腊月二十七,八,还沒领到工资,工人们彻底不淡定了,沒办法,我只好找到建行行长李传通,申请贷款。(因我们经常在一起开会,学习,所以非常熟悉),他答应贷款,但是他也只能照章办事,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签字,可是主管的财务股长早就回家到乡下过年去了,没回家的几位副局长又都表示无能为力,在万般无奈之下,加上我的年轻气盛,我在教育局大院内大发牢骚,当时在教育局的一个办事员覃祖智,对我说:“老李,你不要在这里发牢骚,你去找刘细耀副局长,他可以帮到你”。我说:“副局长我找了好几个,都不能解决问题,他能吗”?他说:“你不试试怎么知道”,我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情,找到了刘副局长,说明了情况和我的要求。刘副局长很客气地接待了我,并说:“这本来就是教育局的责任,而且你们还主动承担利息,教育局应该签字”。说着接过文件看了一遍,签了字。我把签了字的文件交给财会,腊月二十九日,从建行贷出来5仟元人民币,发给了几十个工人,他们每人能拿到的钱虽然不多,多的百十块,少的二三十块,可他们却非常高兴地回家过年了。
我由衷的感谢我们的刘局长,没发一根烟,没喝一口茶,仅凭几句话,解决了我一个天大的难题,能不感动么?
第二年,过完春节来上班的财务股股长;邓,严肃的对我说:“你好大胆,长本事了,能贷款发工资,你是头一个”。我也是没说一句话,反正款已经贷了,工资已经发了,挨点批评也无所谓了。
刘局长也由副局长升为局长了。
有一个退休教师,和我同辈,运字辈的,是大塘李家的,但年龄比我大了不少,总是以老兄自称,对我也总是称老弟,他退休后继续留用,组建工程队时,他是几个中的之一,他特别严肃地对我说:“刘局长有个女儿毕业了,要招工来工程队,给她当个会计”,要我点头同意,我说:“我们已经有了会计,出纳,她们虽然沒有多出众的成绩,但也沒有什么过错,如果说把刚毕业的局长之女替换为会计,再把现在的会计换下来,我做不来,也不会做,更何况她又不是会计专业,难以服众”,我建议先接收进来,再由单位安排去会计进修班学习,毕业后两人按考试成绩择优录用。但来人并不同意我的安排和观点,还跟我反复说了几次,我始终没有答应。
最终刘局长的女儿还是沒来,我也没问,刘局长本人从始至终没说个一句话,甚至我们连面也没见过,甚至于他知不知道这回事也不一定,但是,我还是欠了刘局长的一句对不起,他帮了我一个大忙,我却帮不了他一个小忙。
注:究竟是刘细耀还是罗细耀,该死的我竞有些记不清了。但相貌反而还记得清晰。
写于2020年于粤北仁化
作者简介
李可知,1953年出生于湖南常宁,2014年于常宁洋泉学区退休,现居住广东仁化,为儿子带儿子,做孙子的孙子,但却乐此不疲。
(图文供稿:李可知)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