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时叙)几场细雨浸润大地,转眼已是草色连天。枝头的玉兰悄然舒展,粉樱随风飘落成雨,春日的画卷在天地间肆意铺展。岁月如河流淌过青石,带走了冬日的凛冽,却沉淀下生命的深意。在这花开花落的轮回里,有人望见时光易逝的惆怅,有人却听见万物生长的回响。 清晨推开窗棂,海棠花瓣正轻轻拂过书案,像时光寄来的信笺。四季更迭从不为谁停留,正如王国维笔下“朱颜辞镜花辞树”的喟叹。但若细看那飘落的花瓣,便会发现泥土里早有新芽破土而出——生命的消长从不是悲凉的终章,而是永恒的新生。
九十三岁的任三男老人曾在四矿孙刚爱心联盟志愿服务中笑谈:“年轻时总怕错过春光,如今才懂,每个季节都有该做的事。”他在卫东区东苑社区理发时舒展的皱纹,恰似春风吹过的湖面,荡漾着从容的涟漪。岁月教会我们的,或许不是与时间赛跑,而是学会在流转的光阴里栽种永恒。就像八十五岁的平顶山市二高退休教师郑高顶,把半生教育情怀化作社区黑板报上的诗词,让知识的种子在春日里继续发芽。
春困袭人时,总想起襄城县二小退休教师魏明可老太太的坚持。九十高龄仍每日临窗习字,宣纸上的墨痕与窗外新绿相映成趣。“年轻时在讲台播种,如今在笔墨间收获。”她将养老院的窗台变成书斋,用《论语》注解与年轻志愿者对话,让思想的清泉在代际间流淌。
这让人想起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在黄沙漫卷的洞窟中,用数十年光阴守护千年色彩。生命的突围往往始于跳出舒适圈的勇气:可以是晨起诵读的半小时,可以是黄昏执着的三公里,亦如八十七岁的周金江老人,坚持每周乘公交参加四矿孙刚爱心联盟临时帐篷理疗,在颠簸路途上找寻生命的律动。所谓“柳暗花明”,不过是把蜿蜒小路走成了通途。
王庄菜市场南口刚出笼的槐花包子蒸腾着热气,鹰城广场长椅上飘来退休工人哼唱的豫剧,这些琐碎日常里藏着最本真的诗意。就像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四矿孙刚爱心联盟的义诊帐篷前,老中医把脉时总要多嘱咐几句养生经,志愿者理发时总爱聊聊家长里短——生活的暖意,往往生长在刻意求全与放任自流的缝隙之间。
郑板桥画竹讲究“冗繁削尽留清瘦”,生活亦需这般智慧。当九旬老人颤巍巍地给四矿孙刚爱心联盟的志愿者递上温热的鸡蛋,当平顶山市慈善总会阅览室工作者把便民手册写成押韵的七言打油诗,平凡的日子便泛起了粼粼波光。恰似春雨后的茶园,最嫩的茶芽总在云雾缭绕处悄然舒展。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人王贞白的诗句穿越千年,依然在平顶山市慈善总会阅览室的晨光中回响。退休工程师们组建的“春风读书会”,正用放大镜研读《时间简史》;鹰城广场舞队伍里的银发阿姨,把健身动作编成了二十四节气养生操。这些生动图景告诉我们:生命的春天不在年龄的数字,而在依然跃动的好奇心里。
在这个玉兰飘香的季节,不妨学学长青路阳光花苑的智慧:他们把空置花坛改造成“记忆菜园”,让阿尔茨海默症老人通过种植重拾时光碎片;在阳光花苑长廊设置“故事信箱”,收集半个世纪的邻里温情。原来所谓“时不我待”,不是焦虑地追赶,而是让每个当下都成为值得珍藏的礼物。
站在春日的龙山上眺望,城市天际线上既有新笋般拔节的高楼,也有百年古槐伸展的虬枝。这多像我们的人生:既要像嫩芽般执着向上,也要如老树般沉淀年轮。当五十多岁的四矿孙刚爱心联盟志愿者孙刚带领年轻人种植“时光林”,当八旬老者在平煤股份四矿孙刚爱心联盟学习视频剪辑,我们终于读懂——生命的春光从不在远方,而在破土而出的勇气里,在向下扎根的沉稳中,更在每一个不曾辜负的清晨与黄昏。
且看那春雨后的大地,每一粒种子都在黑暗里默默积蓄力量。当我们学会与时光温柔相处,便会懂得:所谓人生何处不芬芳,不过是把岁月酿成了属于自己的那盏茶,初品微苦,细嗅却有余香袅袅,久久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