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国学经典摘录有想(八)
马秀云
人非生而知之,学而践之。《大学》经典摘录有想之八。愿以文铺路,心能相通,路有光明。
原文摘录: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所谓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如果自己有所怨恨愤怒,心就不得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正念专注。
个人感悟:
按照朱熹的注解,这章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正心”。我个人觉得原文中的顺序理解成“心不得端正则会生出怨恨愤怒,心不够端正则会生出恐惧,心不够端正则会生出忧虑”更浅显一些。我们常常愤怒、恐惧、忧虑大部分前提是心不够“正”引起的。所以阳明心学理论的第一步“格物”的“格”解释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他甚至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格物”。我的理解是我们通过做事不断矫正自己的心让它保持“正”。当心真正做到“正”的时候,才能发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即道,道即天”。这应该是一个类似佛家成佛、道家成仙的境界。从这个角度看,道家、佛家、儒家在终极学术成果那里,用该是同一个结果的不同方面。或者说这个社会只有一个真相,我们懵懵懂懂,看不懂自己,看不懂别人,更看不懂世界。所以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澄澈起来。
“正心”这个课题可能确实太高深了,我写的很困难,为此还恶补了很多知识,但还是理不出一个很清晰的脉络。借用王阳明的话说:吾之核心思想,乃“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三者。此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了阳明心学之基石。“心即理”者,乃言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即圣人之道,宇宙间最高之“天道”。心外无理,理存于心,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皆心之所构,心之世界也。
大家相互表达羡慕、尊敬的时候常说:您修来的这么好的福气。我想这个“修”就是“正心”的一种途径。修心、修行、修言,当我们敬畏自己的一句话的时候,可能就达到了“慎独”或者“知行合一”的境地。如果说这个世界纷纷扰扰,只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你的心。时时刻刻让你的心保持“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常说心大了,事儿就小了。怎么让心大呢?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的心,当修正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会发现心就是道,心就是宇宙。
借用法国著名诗人雨果的一首诗来结尾吧:“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